中国企业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才有未来


中国企业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才有未来
胡占华
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中国改革如何体现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如何打造未来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才有未来。
一、中国改革如何体现自我革命精神
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出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把中国放在世界这个坐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失,是自我扬弃。
第一、自我革命精神首先要坚守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守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理想追求,坚守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普世理论、普世制度、普世思想文化,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满意解,每个国家民族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思想文化都是基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基于本民族为中心的历史诠释做出的选择。
第二、自我革命精神要自我扬弃,要敢于、善于学习他国、他民族发展道路上、理论上、制度建设上、思想文化上的闪光点和文明成果,并科学吸收合理嫁接,在自我扬弃和学习创新中获得新动力。
第三、自我革命精神要培育科学的为官之道和为学之道,听得进诤言、容得下并鼓励科学合理质疑。
第四、自我革命精神要鼓励原始创新的科学精神,还要特别善于学习发达经济体所具有的独特国民素养,从孩子抓起自上而下地要学习美国的原始创新精神、要学习日本的精细化管理、要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要学习英国的金融理财能力。
自我革命精神是一种觉悟,更需要一种行动,迎接中华民族的必将是伟大的全面的复兴。
二、对标发达经济体打造中国自己未来的竞争优势
对标老牌发达经济体国家、地区,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它体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制胜的法宝,那就是美国的原始创新精神、日本的精细化管理、德国工匠精神、英国的警容理财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学习实践这些精神培育我们自己的创新群体、管理团队、大国工匠和金融理财人才都是现实迫切需要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第一、原始创新精神。美国从幼儿小学教育一直到职业大学教育都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质疑精神的养成。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中学同学,他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术大牛,长期与诺奖级的美国华裔科学家庄小威等合作,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这在一般地方院校一篇就可以评上教授和聘上博导,他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一是原始创新思维、二是科学批判精神,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总体是一代人的差距。这些在我们的微观学校科研、企业研发等领域都得到验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既要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又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的科学思维和先进的工具方法。
第二、精细化管理。中国经济已经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到精细化发展阶段,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实践精细化管理,精益求精,这方面日本显然在世界做的最为出色,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质量控制等都体现精细化理念。
第三、工匠精神。专有技术、技术诀窍常常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这些法宝常常深藏在拥有工匠能力的工匠手里,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低效益实体经济现实情况下,我们确实普遍缺乏那些掌握专有技术和诀窍的工匠,所有产品千篇一律只好靠价格战,导致行业低效益,而不是拥有专有技术和精细化品质品牌的差异化的。
第四、金融理财能力。勤劳而不富裕,可以说是中国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写照,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除了在职业技能提高外,金融理财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在按劳动牌能够分配和按其它投入要素分配方面,金融理财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个人如此,家庭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三、 中国企业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才有未来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性阶段,带给中国的既是机遇也有巨大挑战,中国高举全球化大旗积极实施一带一路互利共赢战略,部分发达经济体则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本国利益优先战略甚至逆全球化战略,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无论是走出去还是留在国内发展都需要直面转型升级自我革命,中国企业只有自我革命精神才有未来。
第一    从发达经济体进入我们国家以及部分企业再从我们国家转移到新的国家、地区看,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约束、税收政策、企业技术状况、企业管理能力策等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决策选择。企业无论是选择国内发展还是走出去,今天发达经济体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我们国内遇到的问题就是明天我们走出去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企业家和有关人士未雨绸缪,持续打造企业竞争能力和驱动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问题不断出现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企业无论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者再生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焦点和主要驱动力。在企持续经营过程中,驱动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有如下几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仅供大家分享。
1、技术驱动。无论是新产品研发还是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基础都是基于科技创新,都属于技术驱动范畴,技术驱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比如我们熟知的微软、苹果、华为等都是典型的技术驱动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范例。
2、成本驱动。企业想在市场竞争环境生存发展,首要的是活下去问题然后才是活法问题 ,因此成本驱动是看家本领,我们发现不少企业有好的技术也不乏市场前景和风险投资支持,却由于没有好的成本管理不是基于成本驱动而是太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和大手大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销声匿迹。
3、质量驱动。无论中国市场还是外国市场大部分市场告别供给短缺需求饥饿时代进入供给过剩需求选择时代,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车开久了就可以看出质量,人处久了就可以看出素质就是这个道理,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好质量是生存的基本前提。
4、品牌驱动。好品牌是以好技术和好质量认知基础之上塑造出来的用户体验。以汽车为例,有研究显示,在让一般百姓选择熟悉的汽车标识中,大部分都对跨国公司品牌具有广泛的认知而对国内品牌标志比较陌生,这是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认知印象,还没到用户体验阶段国内品牌就在这个阶段处于明显的劣势。
5、用户体验驱动。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无论你对自己的技术多有信心、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多有把握,对自己的产品价格多有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者是否买单。那么用户体验和用户服务就非常重要。
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做足功课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域与人才准备:近两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能力,一方面说明走出去开拓国际化市场有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支撑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以目前中国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参考回顾跨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所走过的路径,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领域是比较优势技术的输出比如基础设施设计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输出、过剩产能技术输出等;服务贸易与先进服务模式的输出比如互联网+技术等;基于海外市场、国内市场的国际投资与并购;产能装备与工程项目的输出(部分领域我国已经做的很优秀);传统的商品贸易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的海外投资与并购。企业实力能力的实现最终靠人力资源人才实现的,那企业需要的人才就是不同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大体包括核心决策经营运营管理人才、核心财务审计会计人才、核心法律顾问人才、核心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危机管理与政府协调人才等。还是那句老话:一流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商品领先。
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来迎接我们遇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企业家的抱负、工程师的梦想、金融理财专家的才华和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