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现有高考意义上的低分学生,是灌输式学习的“失败者”,除教学方法改进外,关键是要加大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与强化训练,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决不能“放羊式”管理,需要纪律约束与温情管理并用,精心培育,顺势而为。
如果在高职院校里,单纯用纪律强制学生要这样、不应该哪样,一定收效甚微,甚致出现学生与教师、与学校产生对抗情绪。例如早起问题,就是个老大难问题,不下大力气,不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很难做到。其实,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修养。尤其是当代学生,老师不要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要把这种机会让给学生。不要表现出比学生强,要表现得不如学生,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进步和努力。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而不是明明白白的让学生知道我在教育你。没人喜欢被别人教育,当代学生这一点特别突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会出现本能的抵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建立。如爱国意识,只需要讲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100年的割地赔款史,就能激发他们的激情。
如果我们的德育,一味地强势限制、约束、灌输,往往适得其反。坚持德育为先,最低也要对“育德”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育人方法。
一、变教为“熏”
“熏”,即熏陶,熏陶是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的过程。熏陶,就是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是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在同化过程中,个人或团体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采纳其态度与价值,思想模式,行动习惯,与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同化的主要特征是渐进、缓慢。
因此,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优良的社会公俗良习观等,这些思想、观念类的同化,不能采用强硬手段,只能是在说理基础上的缓慢、渐进式的熏陶、影响。除课堂上说理灌输外,重在学校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形成氛围,即学校软环境育人。
高校的“思政课”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社会公俗良习等,不能直白地要求树立什么观念,重复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之类非教育话语。我们要把这些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如故事、历史事实、国情比较、民情现状分析之类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甚至我们的“思政课”的名子都应改成通识课之名,隐去其强烈的政治色彩,通过知识影响人,而非灌输式地强加于人。我们的思政课老师中,能够像张为维一样讲课的极少,我们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知识、有学问的人也极少。
二、变育为“卤”
“卤”,即卤制,卤制是把食物放入含有卤料的卤水中让味浸入食物的过程。浸入,是指物体浸没在含有某种物质的溶液中,溶液所含物质侵入物体的过程。烹制食物把这种浸入过程称为“卤”,即卤制食品。
教育,也有“卤”的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核心素养、现代礼仪等,都是外部侵入式教学,但这种侵入也不能强加,只能是“卤”,是浸入,非侵入。卤浸,强调的是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的老师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核心素养、现代礼仪等,自己都不知道的话,哪就卤不成了,没有东西浸入了。这是职业院校的老师目前存在问题之一。
所以,老师要不断地学习,老师学好了,才能教学生,自己都不会、不熟悉的东西,不可能让学生学得好。
三、变训为“煮”
“煮”,即烹调的主要方法,煮法,是将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放在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熟。煮熟食物是其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最为常见的烹调方法。
教育的“煮”,有强加与逼迫的涵义,关键是让学生成熟。高职教育的补质、习惯、匠人精神是必不可少教育项目。如“苦、勤、俭、礼、责、韧”,即吃苦的精神,勤劳、俭朴的习惯,谦恭礼让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坚韧的毅力。既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基础要件,又是国力在国民身上的表现。这六种素质都是后天修为的,不可能先天获得。
过去是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家庭条件不好,以及现实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倒逼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现在再也难找到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大苦的人了,也难找到抗美援朝战争克服困难的人了,更难找到我们的父辈哪种勤劳、惜食如金、惜物如宝的节俭之人了。高职学生要他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上课、按时睡觉都成了大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都是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多么尊贵,在一个集体环境里,你只是普通的一员,必须学会尊重、忍让、妥协。职业人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才能胜任,如有了苦、勤、俭之质,人生职业生涯如具备礼、责、韧等品性,必能助其人生梦的实现。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有了就是成熟、就是合格。
强化训练学生的优良品质教育,就是煮。
2017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