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而言,在以纸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信用货币条件下,纸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国家政治权力所强制赋予的结果。而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货币虽然是信用货币,但其却可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以纸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际信用货币,其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已经越出了国界。虽然从经济层面考虑,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目前的“国家”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在国与国之间政治权力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信用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其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信用货币发行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拥有绝对的优势。理论上而言,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要想使其信用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就必须在全球拥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使其它国家政府承认国际信用货币在本国流通的法定性。与此同时,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本国生产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从而使其本国信用货币的发行具有较多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做支撑,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货币发行量的增减变化,都会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国际信用货币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强制性手段,因此,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也是保障本国信用货币在全球流通的必要手段。
2.全球其它各国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商品或金融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刚性需求。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分析,无论是黄金商品货币形态,还是以纸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信用货币形态,实现由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式向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是货币拥有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而言,虽然其凭借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拥有国际信用货币的发行权,但是,要想世界各国真正地承认并使用该国发行的国际信用货币,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国际信用货币进入其他国家流通市场之后,其他国家可以运用该国发行的信用货币,向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购买相应的商品。理论上而言,如果全球其他国家向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所购买的商品,该国自身可以生产或者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可以生产,那么,该国就可以通过自行发行货币或者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换货币的方式,来购买相应的商品,而不需要通过获取国际信用货币的方式,到国际信用发行国购买相应的商品。就此而言,国际信用货币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就必须要求国际货币发行国生产的部分商品或提供的金融交易产品,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需求。具体言之,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在这种刚性需求作用下,其他国家必须通过事先获取国际信用发行国发行的信用货币,才能实现这些需求。而全球其他国家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金融产品存在的这种刚性需求,导致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发行的信用货币,在全球存在着较大的需求市场,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信用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可能。
3.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信用货币成为大宗商品或金融产品的主要结算货币。从全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发行的货币品种存在着很大差异,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影响,各国在实体经济领域开展的贸易活动越来越多,各国金融资本相互投资的现象也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如果按照国与国之间汇率关系,来进行贸易商品的交易和金融产品的投资,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便于提高全球贸易活动的运行效率,提高金融产品的投资效率,对于一些全球各国所需要的商品以及金融投资产品,进行统一的标价已经成为必然。就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而言,取得本国信用货币在全球大宗贸易商品以及全球金融投资产品的标价权,是其将本国信用货币发展成为国际信用货币的一个重要步聚。而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一旦取得了对于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和金融投资产品的标价权,那么,全球其它各国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货币就具有较大的需求刚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通过其本国生产的商品或金融产品,为其发行的信用货币提供使用价值形态支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以国际信用货币标价的其它国家生产的大宗贸易商品以及相关金融产品的方式,为其国际信用货币的发行,提供必要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