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者曾祥裕的中医情结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曾祥裕   曾海亮(2月18日新春风水培训第一课在深圳开课,咨询电话15070792835)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退休之后,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了结一桩心中夙愿!

情结,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如:化解不开的情结 、浓重的思乡情结等等。

我心中有个中医药情结,源于我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并与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任职于赣州市中医院,担任过赣州地区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与诸多名老中医结下深厚的学术情缘。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张仲景是中医泰斗,他的理论影响至今中医临床

医圣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所著 《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 ,对我国中医学发展影响很大。我心里一直对张仲景肃然起敬。

记得1974年炎夏,我进入赣州市中医院工作,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36元多,就兴冲冲地骑自行车赶到赣县新华书店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出“六经”、“八纲”辩证方法,至今仍为中国医学界临床治疗所运用。自此以后,张仲景的辩证施治的学术思想融入我的灵魂里。

南阳,是中原风水宝地。南阳城北十里有山隆起,称独山,山上林木茂盛,山下出美玉,发源于伏牛山的白河从城东南蜿蜒流过,环绕了半个城市。城居山南水北,俱为阳地,故称南阳。南阳背依绵延的伏牛群山,面临开阔的南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小山。白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又有山脉遮掩拱卫。所说形家认为南阳----山环水绕,形胜甲天下。

南阳人杰地灵,群英荟萃。“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南阳市区的东关温凉河畔医圣祠是中医人员心中的圣地。

医圣祠,是为纪念东汉时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建祠堂。南阳人做事大气,把医圣祠修复的古色古香,精致典雅。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张仲景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载入史册,与日月同辉

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

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学习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在于实践在领悟

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睿智刚毅,坚韧恬淡,表现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权利,忧百姓之忧,劳百姓之劳,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之后是东西廊房,各长约百米,东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西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

山门后面即是张仲景陵墓,我怀着恭敬之心,缓步走至医圣陵墓,行鞠躬礼。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墓呈俯斗形,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经测,医圣仲景墓癸山丁向兼子午13.5度。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中医药情结驱使我千里寻访医圣张仲景故里

拜谒祭祀张仲景,在医圣面前倾诉我对他的敬仰之情

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仲景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等。墓后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殿三间,中塑医圣张仲景像,左右分列晋唐名医王叔和、孙思邈塑像。东西厢房各三间,过殿三间。西院有医圣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个游览景点。亭台轩谢,玲珑俊秀,绿树有巢,风韵萧然,风光魄丽,真乃人间仙境。

我对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济世利民胸襟,敬佩不已。“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于国而言,治国平天下,当务之急,共和国肌体被腐败毒瘤侵蚀,当今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力度前所未有,就是猛药去疴、刮骨疗毒。

于医者而言,“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迈上从医之路的初心。对苍生怀有大爱之精神,对医术精益求精,才可成为良医。诚如医圣祠中的一对联所言“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

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来自政府、社会、医疗机构,患者、媒体等诸多因素。

但是,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医疗机构人员也有职业倦怠等原因。

我步入医圣祠庭院,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奠高大的医圣塑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庭院的绿树丛荫中还耸立着十大名医塑像。

我对医圣和中医界的先贤们说,中医振兴的春天来到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并为中医界人士打气:“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这一天,对中医药发展来说,载入史册!2017年2月2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战略规划》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战略规划》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中医药发展的春天来到啦!让我这个怀有中医药情结人,顿有重操旧业的念头,发挥一技之长,为众生防病治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