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木匠


 江南老木匠

 

/潘国尧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比从前要快许多,因为追求速度和所谓的效率,许多本来需要精雕细琢的活会被简化到极致,比如早些年管道工很吃香,家里就是换根水管,他就会拉一车包括钳工台在内的许多笨重工具上门,给你折腾半天。现在可就简单多了,水管都是PVC管,接头同样是这种材料,如果需要换水管了,你只需把一根通了电源的金属棒加热,再把PVC管和接头套到加热棒上融化并相互衔接,两根水管就接上了,操作非常简单,前后花不了几分钟就把事儿都搞定了。

再比如外墙油漆,以前得粉上好几层老粉,粉一层再用木砂纸磨砂一层,直磨砂到墙面平展如镜子般光滑才可以上漆,或者上涂料,极费人工。现在就简单多了,用一种喷漆器,把事先调理好的漆料对着墙壁喷,粗的喷完喷细的,主色喷完喷辅助色,装修工只需搭一个简易的操作平台,三下两下就把外墙给你喷得合心合意。如果自己有这种喷漆器,也懂得简易的操作程序,完全可以不用高价请人来装修。包括内墙油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自己操作。

还有弹棉花的,从前两个棉花师傅忙活一整天,可能只能做成一床大被子。弹棉花的师傅既要把棉絮用弓弦弹松,还要把纱线一根一根地在棉絮上密密地整齐划一地覆盖成网格状,最后还要用大踏花板子压实,所有的工序全都是力气活,极费事。现在就简单多了,棉絮都是机器给扯松的,棉絮上的纱线都有专门的机器给鼓捣成网状的,把纱线网往棉絮两面贴上,前后不过几分钟,一床被子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还嫌这样麻烦,自己去买几块弹力棉,扯个被套装进去就成一床被子了,这更方便。

此外,如简易的房子都用混凝土预制件拼凑成的,建房时,只需用吊机把预制件吊装到位就成,以前得十天半月砌墙抹灰上梁盖瓦的活,现在可能只需半天就给你全搞定。

总之,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的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工匠的失业,一些传统技术的失传。这也是没办法的,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无法预料到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人类许多传统的技术甚至习惯将被新的更科学的程序给替代。

也许,若干年以后,人们对先人留下的许多工艺品只能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回味去欣赏了。就是现在的90后、00后,对他们的父辈曾经非常熟悉的一些工匠也都感到很陌生了。

比如江南的木匠。以前江南的风俗,把木工、泥瓦工、油漆工、篾匠、铁匠等统称为“百作师傅”,属于下九流,有“邋遢泥水臭漆匠,无爹无娘学篾匠”的俚语为证。但是每个行当细分之后也要排出个三六九等,“百作”之中,相对而言,木工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女孩子嫁人,首选的应该是“木作师傅”。

那时,请木作师傅进门颇有一些讲究,如果在十里八乡有些名头的木匠,还不好请,顶尖的那几位得提前几个月预约。木作师傅的工资也比其他“百作师傅”要高几毛钱,一般的排序是油漆匠一块两毛,泥水匠一块六毛,木匠一块八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壮劳力辛苦一天挣10个工分,一般只值5毛钱到8毛钱,也就是说,木匠的日工资两倍于农民。

如果是“起屋”这样的大事,包括木匠、泥水匠、油漆匠在内的百作师傅们就会汇聚在一起,吃饭时,木匠是必须坐上位的,就是八仙桌正对着大门的位置,主人家端热菜上桌,木匠不开筷,其他师傅是不敢动箸的。

在农村,唯有木匠有“大木”和“小木”之分,大木专事建房,因为那时农村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主要使用榫卯技术。“大木”主要考验师傅设计、预算和对材质的取舍能力,好的木匠除了能把整幢房子造得漂亮外,还能替主人省下不少木料,反之,一些人家房子造好后就会留下很多的下脚料,甚至造成主料的浪费。那时,江南的木材是很贵的,很稀有的。所以在农村,一般能做“大木”的师傅不是很多,做成名气的更是凤毛麟角。

“小木”一般是指专门打造家具的木匠师傅。做“小木”一般不用在室外工作,所以每个师傅的皮肤都捂得雪白,这也是农村女孩子喜欢嫁给“小木”的主要原因。但是“小木”除了有高超的技术外,还必须有力气,因为那时一套木匠“行头”几乎都是手工器具,如果摊上苛刻的主人家,连一些板材都要木匠临时用大锯自己锯开来。所以一些“小木”一旦“骗”到了老婆,就都想转行做“大木”,因为“大木”虽然在室外敲敲打打,看似有风险,但是很少被主人家数落,“大木”的活没有家具那样的精细要求。

木匠的榫卯技术是祖先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手工艺术,极具技术价值,同时木匠的斧、刨、锯、凿、墨斗、角尺等工具的使用也极有讲究,更重要的是木匠还必须具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对材质的研判能力,这些要求使得木匠的拜师学艺显得异常艰难,通常,一个下定决心做木匠的孩子从十二三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艺,前三年基本是被师傅指使来指使去的做些力气活,或者做些给师傅背工具袋、点烟、盛饭等下手活。如果徒弟手脚慢反应迟钝,被师傅用角尺抽脸用斧柄敲头那都是常事。所谓严师出高徒,最初也许专门是针对“木作师傅”而言的。

泥水匠在施工过程中常出伤亡事故,油漆匠几乎都患支气管炎,篾匠的驼背和伸不直的手指是他们的职业旗帜。对比这些同行,选择做木匠似乎是很明知的,事实上,木匠由于每天既劳心又劳力,一般都会比其它百作师傅老得快,特别是腰肌劳损几乎是这个行业的职业病。木匠的晚年一般都是比较凄惨的,由于老眼昏花,四肢乏力,即便是技术顶尖,也很少有主人家愿意找一个老木匠进门的。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大致是针对着木匠说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革命的浪潮迅速波及到了民间,木工技术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各种木工机械出现后,木匠们的劳动强度有了很大的下降,电锯、电刨一体机进门木匠们几乎不用出大力了。近年来,随着气泵、射钉机、各种电钻以及各种新型粘合剂的出现,木工师傅们摇身一变,成了装修市场的主力军。

与时俱进,江南的木作师傅们多了些现代意识,但是不能少了传统的好东西,比如执着、求精、刻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