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处理关系千家万户 雾霾之下谁能独自脱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会强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中国智慧农业网

关键字:智慧农业 秸秆处理 雾霾之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程会强

       2016年末,一场跨年雾霾席卷全国上下,就这样不容置疑的把污染问题推到人们面前。中国智慧农业网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程会强,就空气污染和秸秆处理问题,程会强研究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程会强谈到,农业生产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颗粮食,每一片菜叶,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气污染,雾霾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从国家层面到每个村子,到每个种地者,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农业生产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智慧农业为翅膀,发展智慧农业的应用工程,这是一个必然态势。

       程会强举例道,前一段时间环保部专为秸秆问题举行研讨会,而秸秆原本是农业部的问题,是一个资源问题,现在资源化没做好,变成了污染源。传统上我国处理秸秆有五种形式,包括饲料化,也就是青储,这个消化过程较慢;基料化,做培基,用来培养生物菌,比如蘑菇;能源化,焚烧、生物质发电等,这里有一个制约瓶颈,就是收集成本太高,另外还有气化、液化等,统称为秸秆五化。但是这传统五化,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果能解决,那秸秆也就不是污染源了。

       我国每年产生秸秆在8亿吨左右,而实际利用仅仅50%,也就是4亿吨左右。原始的生态还原是解决秸秆问题的好办法,只是我国幅员辽阔,作物周期不同,一般来说南三北二,自然还田周期过长,尤其是气温偏低以后,不能自然分解。政府禁烧是一种倒逼,如果农民有好的方式,何用禁烧,如果秸秆收购的价格很高,超出了农民的预期,他绝对愿意卖给你,甚至主动给你送上门去。既要解决规模大,又要解决速度慢的问题,程会强强调到,那么必须要秸秆高值化。例如山东聊城泉林纸业,利用秸秆生产高质的黄腐酸有机肥,然后再拿去还田,而这种肥料不同于普通的秸秆腐化有机肥。

       程会强说,要想秸秆利用最大化,第一要完成秸秆分类,比如最有价值的是玉米芯,其次是高粱秸,玉米秸,再次是一般的藤蔓类,像地瓜藤等。目前玉米秸秆已经可以做到连收,把玉米芯去掉后,整体收取。第二把农村的秸秆问题和农村的垃圾问题统一起来,把有机垃圾和秸秆联运,解决运输成本、收储成本高的问题。第三企业要合理选址,布局中间,辐射周边。像山东泉林,运输半径可达到500公里。

      目前从企业来讲再生已经技术已经成熟,只是缺少原料。不是原料没有,而是收集比较难,根子还在分散的生产方式。总之还是规模的问题,没有规模不能降低成本,规模起来后,又面临吃不饱的问题。程会强举例说,像美国的农场,一个农场几千亩,可以统一成一个人说了算,而我国十乡八户,一个人二亩地,众口难调,难以统一。像泉林纸业,一吨秸秆的收集成本,原始成本50块钱,卖给企业350块钱,为什么呢,就是从村到镇到企业,层层转运的物流成本。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但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连秸秆处理都受到影响。解决秸秆问题,也需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

       目前在山东寿光,有一个定点实验,由寿光环卫集团负责清运,解决收储的问题,变成肥料后就地还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农业大县,一个县建一个基地。政府在这方面应主动积极的寻找解决途径,不能以懒为是一罚了之,这不仅是在为中国农民服务,也是在为全国人民服务,更是在为自己服务,雾霾之下无路可逃。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有全民意识,共同意识,从思想上,从根源上,让智慧农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