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旅游绿皮书”)中指出:在国民经济各大行业发展相对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旅游人次、收入、规模均至顶点,业态之丰富,竞争之激烈,创新边界之扩张盛况空前。

旅游绿皮书还指出,在乐观预测的同时还需看到,旅游业实现的增长仍然依靠传统的驱动方式。对于国内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来说,持续增长还需“过三关”。
旅游业成经济发展新亮点
旅游绿皮书将2016年旅游业发展情况概括为:国内旅游需求增长旺盛,出境旅游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稳步回升。预计未来,国内旅游将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新的发展动力,入境游市场有望持续回暖,出境游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据相关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经济将保持6.3%至6.7%的增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旅游发展环境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各路资本对旅游的投入不断增加,相关设施、产品和服务继续完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将给中国旅游带来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旅游绿皮书指出,中国国内旅游将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在国内游方面,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国内旅游收入为1.88万亿元,增长13.72%。据估算,2016年下半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1.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1.9万亿元。2016年全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近4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近3.8万亿元。
经历了数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出境旅游自2015年开始减速。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增长8.96%,这是近年来出境旅游人数增长首次低于10%,旅游绿皮书预计2016年出境人数增长速度很可能依然在10%以下。
相比世界其他客源地,中国的出境潜力不容低估,发展动力强劲,但是我国的出境旅游将长期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出境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依然偏低,标准化产品竞争已进入红海,而非标准化产品的商业模式还有待验证,产业供给还有很多初级问题需要解决,市场规范和集约化生产的问题表现得很突出等方面。
旅游投资呈“两涨一缩”格局
旅游投资呈现“一面是等待,一面有泡沫”状态:创业企业在等待,试图扛过“寒冬”,而火热的实体项目投资背后,泡沫也被挤出。
作为拉动旅游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投资方面,旅游绿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旅游业迎来“两涨一缩”的新投资格局。“两涨”是旅游投资总规模和实体投资的继续增长,“一缩”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投资相对回缩。
从投资总规模和实体投资来看,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投资达到421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0.5%,在建旅游项目9944个,2016年全年将有望达到1.3万余个。从投资的构成看,旅游项目的实体投资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从互联网投资来看,受始于2015年下半年的互联网“资本寒冬”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投资相对回缩。据统计,2015年下半年有110家互联网旅游融资企业,2016年上半年回落到67家,仅为最高峰时的一半,且2016年的融资企业大多为初创企业,融资金额在2000万元以下,坚持到B轮以上的融资企业很少。
在企业层面,2016年,旅游业并购、整合成为热点,中国旅游业加速全球化布局。旅游绿皮书显示,一方面,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利用中国出境游的爆发式增长在全球进行布局;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和企业努力将世界资源引进来,通过国际资源的导入,引导国内游、出境游转型。
2016年也是旅游独角兽企业的迅速发展之年。按照全球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42家独角兽企业,中国有4家,分别为滴滴出行、大众点评网、神州专车和途家。其中,大众点评网和途家都属深度涉旅企业,另外两家则是跟旅游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独角兽企业一般通过发现新的模式寻找增长,比如途家寻找到一条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很快的时间就积累44万套房源,2016年全年的交易额可以占到总体市场规模的30%。
文化旅游发展需破三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效率的提升对产业的驱动仍是较少的。在人力供给逐渐紧缩、资本投资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效率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增长仍然依靠传统的驱动方式。因此,对于我国旅游业而言,未来发展还迫切需要解决好3个问题:如何为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如何引导有效投资?如何通过集成创新使旅游增长回归到效率提升的主轴?
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4年的10多年间,我国旅游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202.39%,到2020年旅游业将吸引1.16亿的就业人口,2014年至2020年,旅游就业的年均增量将达747.2万人。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旅游业此前拥有的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正在消失,旅游业人力成本正加速攀升,用人短缺问题将很快凸显。
劳力节约型的旅游业将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减少旅游业中的单位劳力投入,加大单位劳力的效率,以及加大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几年转型的重要方向,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虚拟现实的现代旅游业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其次,近年来,旅游投资不断加码,投资规模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投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但同时,判断投资的有效性始终缺乏可用的工具,投资缺乏市场面的指引,难以面向有效的终端需求,又只能放在市场中通过一定的时间进行检验。
“在大量单体旅游项目的投资规模达到几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级别时,就累积了大量的投资风险。”金准指出,重复性投资、超前性投资和泡沫性投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同质竞争、低价竞争和垄断竞争,压低了行业平均效益和效率。
因此,旅游绿皮书认为,总体来看,资本投入尽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投资的效率有待观察,而且过于依靠资本一侧的持续投入,其对旅游业的边际驱动能力也将逐步下降。如何围绕市场合理引导投资,构筑灵活机动的市场信号,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供给、压缩泡沫、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都是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国旅游业高速增长的背后仍然是相对传统的驱动方式。旅游业发展在资源、用地、能源、资本等多方面仍然面临高成本问题,在国家启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乘势而上,借力改革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中国旅游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