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胜乔(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
在湖南邵东县东南部,有一座山脉绵亘数十里,其位于简家陇镇高桥附近的主峰巍峨雄奇,名叫皇帝岭;这座山脉也是湘江一级干流蒸水的源头,发源于皇帝岭的河水自西向东在佘田桥镇沙坪和另一条来自邵东最高峰大云山的河水合流,再一路迤逦流向衡阳市,自古是哺育衡邵人们的生命之河。
20岁未出乡关前,我和很多皇帝岭人一样,只听说过皇帝岭得名的传说,对她的真实历史却一无所知。离开家乡多年,乡愁不断滋长,越来越想了解生养自己的土地,想弄清她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
本以为在祖国万千山河中皇帝岭只是极普通的山水,及至翻阅历史典籍方知,她具有厚重的历史,两千多年前即是秦汉帝国置县封侯之地,而其雄奇英姿,更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吟唱不绝。
据《汉书》等史籍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包括今衡阳县西部、祁东县北部、邵东县东南部等在内的地区设立承阳县。到了西汉末的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将承阳县改为承阳侯国,分封第四代刘氏长沙王刘建德的儿子刘景为承阳侯。
专家考证,承阳县的县治在今邵东县东南部老高桥乡一带(皇帝岭山脉及周边地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有明确记载:“承阳县,古县名。承,又作丞或蒸。西汉置,治今湖南省邵东县东南。以在承水(蒸水)之阳得名。属长沙国。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孝王子景为承阳侯。”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有记载:“烝阳县,汉承阳县。后汉为烝阳侯国。晋为烝阳县。后省。故治在今湖南衡阳县西一百七十里。”据此可知,皇帝岭及周边地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2200年。
家乡人都知道,皇帝岭有一个传说:“相传某朝某代,朝廷预测江南要出天子,头戴铁帽,身披木袍,手打蓝旗。皇帝因此派兵四处寻找追杀,待搜寻到宝庆府仁风都(现邵东县简家陇镇),发现一座山脉气势巍峨,虎踞龙蟠,有帝王之气。正在此时,电闪雷鸣,一个孕妇头顶铁锅,身背酿酒的木甑,手拿竹竿挂着蓝色被面迎面走来。追兵们一看,正是要找的人,因此把她杀了。当时从孕妇腹中跳出三个娃娃,一个当场被杀,一个跳上三脚木马往蒸水上游跑,一个往蒸水下游跑,但最终都被追上杀死。这三个地方后来分别被叫天子屋堂、上沙坪、下沙坪。这座巍巍高山从此就被称作皇帝岭。”
对这个哀伤的故事,我小时候深信不疑,长大后当然知道它是传说。但是,但凡传说,往往并非空穴来风。皇帝岭是否也是这样?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多部地理历史典籍,从查到的资料看,皇帝岭这个地方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经出现,不过当时不叫皇帝岭,而是叫邪姜山。《水经注》卷三十八如是记载:“蒸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北魏时期的衡阳重安县(原来叫钟武县),县治在今衡阳县三湖镇,而邵陵县指邵阳市包括今邵东在内的大部分地区。由此推知,郦道元所说的“邪姜山”,即是位于今天衡阳县三湖镇西边,地处今邵东县简家陇镇境内的皇帝岭。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印的《宝庆府志》对《水经注》记载的“邪姜山”作了详细说明,其第六十二卷疆里记如是记载:“邪姜山,见水经注,一名黄帝岭,又名黄竹岭。”、“仁风乡之西南隅,有山名黄帝岭,蒸水出焉,近居皆曰此邪姜山也。其山雄居上游,在县东南九十里,为衡府传脉之祖。旁有别邪山,意所谓邪姜山者在是矣。”清光绪四年刻印的《邵阳县志》卷二山水也说明:“仁风都又东南六里曰邪姜山,山居衡岳七十二峰之一,多产野姜,实名野姜,以邪姜名见水经,好古之士不复责实,一名黄帝岭,又名黄竹岭。”熟悉清代行政区划的人都知道,仁风都即指今邵东县简家陇镇一带地区,《宝庆府志》《邵阳县志》所说的“邪姜山”、“黄帝岭”、“黄竹岭”属同一地名,是今日“皇帝岭”的古称无疑。
时至今天,皇帝岭巍峨雄奇如昔,形若帝王屹立,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山上曾建有“邪姜庵”、“帝岭庵”、“岳公祠”等名胜古迹,可惜多数已毁于锋火,现今只有岳公祠基本完好,其门口石柱镌刻“姜山壮庙貌,蒸水溯源头”古对联,书法刚劲峻秀,堪称名家手笔。
攀登皇帝岭主峰,沿途可见嘉木葱茏,树木参天,涧水孱孱。凌峰遥望,方圆数百里尽收眼底,附近的猴子石、芭蕉山、别邪山叠嶂耸翠;远处的佘湖山、大云山、衡阳城若隐若现。俯看山下蒸水若玉带,穿畴越陌在飘动。尤其震撼的是,东南方向群山上刚建立不久的真乡风力发电项目,一架架风电机从芭蕉山依次绵延祁东黄土铺数十公里,像一个大写的“人字”分布在祁邵交界的群峰之巅。巨大塔身直插云霄,白色扇片缓缓转动,在崇山峻岭中构成一幅极美的动静山色图。
值得一提的是,邵东县除了简家陇境内的皇帝岭古称“邪姜山”,堡面前乡、灵官殿镇附近的大云山也有“邪姜山”之称。对此,道光《宝庆府志》第六十二、疆里记三十四也给出说明:“中乡之东隅有山名大云山,蒸水亦出焉,近居又曰此邪姜山也,其山之高无与伦比,旧志已详言之,但旧志以邪姜属大云,遗黄帝岭不收,疏矣。”“今按黄帝岭之脉迤逦而东四五十里突起为大云山,二山即邪姜山之通称呼,未可知也。水之从黄帝岭来者,汇仁风诸山之涧而东注,水之从大云山来者,汇中乡诸山之涧而西注。二水一顺一逆,大小相捋,至沙坪合流成浸,舟楫往来云。”今天的卫星地图可证实,“黄帝岭之脉的确迤逦而东四五十里突起为大云山”,皇帝岭和大云其实同属邪姜山脉,二者皆为蒸水的源头,故均有“邪姜山”之通称。
奇山秀水吸引文人墨客吟唱。道光《宝庆府志》收录明酃县邹统鲁邪姜山寓斋秋夜诗:“梦到家山残未成,远情多解为秋缨。月沉半榻书无影,霜落三更叶有声。白发生还悲宋玉,黄金尽日笑虞卿。横天赤羽燐连火,莫怪衔芦雁数惊。”又录邵阳宁六擎诗:“朔风一夜变苍云,三月乡关酒未醺。亡命谁开北海壁,还乡漫寄草堂文。冰花有意逐人合,橡子何情偕鸟分。旌箭不须愁满眼,荆州楼色系前军。”
还有一个问题,“邪姜山”为何又被称为“黄帝岭”、“黄竹岭”?与皇帝岭的传说是否有关系?道光《宝庆府志》认为是:“仁风都昔时多竹,曰黄竹岭,转音曰忘记岭,又曰黄帝岭。称名不一,其实即邪姜山也。”此说虽然有道理,但无法解释皇帝岭天子屋场、上沙坪、下沙坪的传说。倒是下面的史实给人启发: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将衡阳钟武侯刘圣(又名刘望)的爵位废了,贬为庶民。刘圣暗中积蓄力量,在湘南各地联络汉室子弟和绿林好汉,在承阳的汝南一带起兵。公元23年,刘圣在承阳称帝,沿用汉朝国号,意在兴复刘邦的汉朝,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但此时在中原起兵的刘玄建立了更始政权,不容许分庭抗礼。刘玄派大将刘信率领数万军队南下,攻破承阳城,据说刘圣逃到邪姜山上,最后被杀害于附近的天子屋场,当地百姓哀其不幸,将其葬于衡阳酃湖旁的蒋家山上。
人们出于纪念刘圣的目的,将邪姜山称作“皇帝岭”。但封建王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称号,统治者不可能容许“皇帝岭”这个名字出现,否则就是造反的大罪。为避免杀身之祸,人们在书写时有意将“皇帝岭”改作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黄帝岭”、“黄竹岭”。故乡皇帝岭的传说或许来源于此。
另有一种推测,说皇帝岭得名缘于南宋理宗皇帝赵昀曾巡游过邪姜山,我查遍《宋理宗年谱》《宝庆府志》均无蛛丝马迹记载。看来,还是刘圣在皇帝岭地区称帝被杀的说法可靠些。
无论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皇帝岭乃千古奇峰,历史悠久,尽管到今天她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她的雄奇英姿、蕴含的秦风汉韵仍吸引人们关注。据说政府正针对她开展旅游项目规划,热心人士也准备重修山上的寺庙,相信假以时日,她将容光焕发。
注: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原文有图片),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阳人。早年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主编等职务。现在南粤某著名公司蹭饭。业余喜欢写作,“关注心灵,关注乡土,关注人间冷暖。”关流请先关注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ID:foxdaily),在文章页面末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