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应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再学习再解读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后,各方一片叫好,各类解读也纷纷出炉,既有像陈锡文、唐仁健这样的权威级人物全面解读,也有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细分性解读,但更多的是“各取所需”型的解读,即从自身从业实际出发,在文件中找自己所需要的亮点和政策风口。以农村电商为例,在文件公开当天晚上到第二天,一批解读文章上线,包括拙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传递的农村电商发展信号》在内,大多是就电商说电商,还缺乏三农大视野,也缺乏电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观察。有鉴于此,我又重读了一号文件,想在电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结合上琢磨一下。

  在我看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更加重视,这是好事,但电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农业农村发展上,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既然国家下了这么大的决心,花了这么大的气力,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则农村电商也必须在三农的大局中更有作为。整体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在标题中已经一目了然,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村电商应该致力于成为这个新动能,并从以下六个方面多做努力。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讲,“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此需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文件指出了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等八个方面。但这个安排是全国层面的宏观考虑,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经营主体又如何来推动供给侧改革?还是需要一些具体的工具和参考数据,农村电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江苏沭阳,自从搞了花木电商后,全县花木面积从几万亩扩大到几十万亩,这就是典型的电商倒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当前,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应该注意电商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从电商趋势来倒推相关源头性农业产业及时转型,从而避免过去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新一轮相对过剩。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连接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点在于突破第一产业的窠臼,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加快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实现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让农民的收入更加多样化和复合化,把更多的增值空间留在农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些目标的实现,互联网及电商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连接点。如云南元阳,自从推进旅游电商以来,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宣传推广优势,配合以现代的智能旅游体验系统,以元阳梯田风光为牵引,将生态大米、哈尼美食、乡村民宿等内容深度开发,有效实现了三产融合,农民收入也实现复合增长,推进了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一些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也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工具和电商平台,网上订制,线下体验,实现了“O2O”,值得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推广。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促进农村创业创新的新平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从目前的观察看,在我国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临界点的情况下,已经提前出现了城镇人才向农村回流的迹象,新农人运动方兴未艾。据农业部通报的数字,全国返乡创业群体已达570万之多;综合测算各大电商平台农村网点数据,也有约200万青年因为电商回到了农村。可以说,电商成为农村成本最低、从业最便捷、风险相对较小的创业项目,无数的新农人主要是运用网店和微店来销售农产品。像在浙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丽水,就是靠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实现数万青年返乡电商创业,推动形成了农村电商的“遂昌模式”和“丽水经验”。所以,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对返乡创业的农村电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平台支撑,综合构建起全面服务农村电商创业的生态体系,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渔场”。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为了加快脱贫攻坚,中央提出了“五个一批”的思路,国务院扶贫办也推出了“十大工程”,电商扶贫便是其中之一。从2014年底开始提出,到2015年开展试点,再到2016年扩大试点,电商扶贫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共识,政府、平台、社会都开始积极参与。以甘肃陇南为例,通过政府推动、青年担纲,走出一条轰轰烈烈的电商扶贫之路,无数山货通过网上顺利出山,出现农产品值钱了,年轻人回来,收入增加了,区域经济搞活了的生动景象。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的扶贫战略计划也相继推出,扶贫成为农村电商又一个发展热点。当前,对电商扶贫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网上卖货延伸到互联网+区域经济社会,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电商为前端,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进行系统性地开发,不仅解决脱贫的经济问题,也有促进区域发展的转型问题,还有改善民生的社会问题。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农村金融创新的新路径。农村的金融之困已经很久了,长期忍受金融饥渴也是农村发展的痛点之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在2016年的农村电商发展中,互联网金融明显升温,在阿里巴巴依托农村淘宝推出“旺农贷”金融产品的同时,京东也推出农村消费贷款“农村白条”和生产贷款“京农贷”;苏宁金融也推出三大服务:企业贷款、任性付和苏宁众筹;云农场等农资电商也纷纷推出配套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到农村,有传统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简便和快捷,一个没有任何信用的农民也可以在蚂蚁金服的平台上贷10块钱,一旦提出贷款申请,蚂蚁金服就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审核资料,一切在网上完成,最快三四分钟就可以办一笔贷款。借着一号文件的东风,希望跟随电商下乡的互联网金融能给农村金融现状带来新的改变,也可以预计,金融将是农村电商的又一个竞争热点。

  农村电商应努力成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新载体。城乡差距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极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就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关爱“三留守”群体等进一步作出了安排部署。值得关注的是,民生问题也正在成为各大电商下乡的服务内容,农村淘宝3.0版本上线后的三大业务板块,生态服务中心主要定位是让群众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代购、便民缴费、购票、挂号等),文化公益中心则想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改善农村的人口结构和人文环境,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和农村文化活动。京东也增加了公益板块内容,并想通过几十万京东快递小哥和乡村推广员开展相关活动;腾讯在互联网公益频道的基础上,新推出基于微信的“为村”平台。所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重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用好互联网载体,对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

  同时,还可以借助电商所形成的庞大网上消费群体,倡导绿色消费,助推农业生产绿色化,让绿色农产品在网上找到精准客户,真正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和市民食品消费安全健康的双赢目标。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