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逆回购到期,支撑股市走强的原因是什么?
春节长假之后,巨量逆回购的到期,引起了市场的担心。其中,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本月OMO+MLF到期以及TLF解冻的资金规模可能高达2万亿以上,在此期间,若央行没有做出相应的对冲动作,则本月市场面临的资金到期压力,将会非常明显。
实际上,截至本周五,央行已经连续第六天暂停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操作,而这一举动也与此前有着明显的区别。换言之,按照以往的做法,即使春节长假后也会存在连续资金回笼的压力,但此前央行也有一定的对冲手段,以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压力。由此可见,随着央行接连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的操作,实际上也给市场传递出新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长假前后的时间点内,央行变相加息举动,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其中,节前MLF操作出现历史上的首次利率上调,而节后首个工作日逆回购、SLF利率的上调,更是释放出央行货币政策有所收紧的信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举动并非实质性的加息,且并未直接影响到存贷款的领域,主要还是在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货币市场影响。由此一来,在央行变相加息的影响下,实际上对市场的冲击力也会明显降低,但对市场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
然而,在巨量逆回购到期的冲击下,央行却并未采取相应的对冲方式来缓解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确实让市场感到疑惑。不过,即使如此,对于聚集庞大财富资金效应的中国股票市场,却于节后呈现出接连走强的走势,而日均成交量能也开始出现逐步抬升的迹象,形成了量价齐升的局面。
不可否认,巨量逆回购到期,会对市场的流动性构成影响,而未来央行的对冲方式以及具体举措,将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然而,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其自身并不缺乏资金,更缺乏的还是市场的投资信心,而此前央行变相加息乃至巨量逆回购到期压力,对市场的心理压力也许会偏大一些。
但是,从春节长假后的市场表现来看,确实呈现出不一般的强势格局,而这也得益于多因素的合力推动。
其中,节后股市抽血压力骤减。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发行节奏降低、每天可申购新股数量的下降、IPO审核通过率的下滑以及再融资的审核趋严等。对于股市融资与再融资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的关注,而过分融资反而会削弱股市的投资功能。如今,随着股市抽血压力的骤减,实际上也给股市上涨“减负”。
再者,外部环境稍显平静。
在中国股市里,熊市行情容易产生“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现象,而牛市行情则恰好相反。前期,特朗普的上任,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非常不明朗的预期,而在此期间,美元的持续走强以及特朗普对华态度的不清晰,也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但,经过一轮风波后,外部环境稍显平静,而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趋弱,外围股市的走强,反而给中国股市创造相对平静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持仓投资者跌破5000万,而亿元级别户数却出现明显回升迹象。
从数据获悉,今年1月23日至2月3日,持仓投资者数量跌破5000万,而单周新增投资者数量也仅有21.92万,创出了近期新低水平。同时,再结合近一段时期的市场数据,也印证了当下市场行情的极度低迷。
然而,当市场投资人气降至冰点之际,却往往容易形成一个重要性的拐点。与此同时,特殊机构以及亿元级别户数的显著提升,却释放出股市机构投资者正有序进场,市场有望迎来阶段性的转折点。
除此以外,长期资金加快入市,进一步确立政策底的有效性。
以养老金为主的长期资金的加快布局,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比例有望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虽说养老金入市并不在于托市、救市,但其入市布局往往暗示着股市的投资安全性,同时也印证了股市政策底的有效性。与此同时,随着各类长期资金的加快布局,实际上也为股市带来了一定的新增流动性补充,而在此影响下,市场投资信心也有望获得实质性的修复,为市场的阶段性强势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时下,金融市场去杠杆压力依存,而“抑制资产泡沫”也基本上为楼市股市的表现定了调。由此可见,在市场政策环境趋暖的背景下,可以支撑股市阶段性的强势行情,但却不足以重新掀起一轮新的牛市,而实现股市“稳中有升”的格局,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