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100个景象预测(2)
十九大已成为中国新时代的新起点,各行各业要想在新时代不落伍,须奋发图强以补救因发展思想落后而带来的转型延迟局面,弥补在转型升级速度方面的行动遗憾,抬头看天把握准风向标就显得至关重要,低头看地吃透国内供需动态变化也是规划发展路线的必要前提,那么十九大精神就是各行各业把握好风向标和发展机会的最佳导航,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儿,对于企业投资者和事业单位负责人来说,领悟十九大精神并调整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策略,要比高级公务员更下功夫,才能更接近理想地发展企业或所在平台,因为,错过十九大机会,任何企业和事业单位想再等待发展良机,恐怕就是不确定的事情了。
大量海归人才都纷纷主动回国寻找十九大后的发展机会了,虽学有所成,但是面对国外发达国家自身发展的饱和以及完善的社会形态,再有雄心壮志的人才若想大展身手一番,恐怕也是机会难寻,而国内恰恰在大转型和新供给的新时代时间红利风口,各行各业的不饱和以及多个新行业新领袖仍未角逐出来,此时回国快速挤入多个领域将是近十年左右最好的时机了。
那么,大量高级人才的回流,和大量本土新锐人才的双创驱动影响下,在无法快速挤入资本驱动力的行业领域时,这些人才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优势,首先选择下手的领域则是教育界,这对于精英们来说,先抢占教育领域发展空间里的细分空白,是最合适轻装上阵的战略战术双好的选择,而要想以相对于国内来说比较新或是比较成熟的外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工具、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软实力储备力量,来冲击国内教育大市场,首先破冰的则是左手培育素质教育新势力、新平台、新服务、新品牌供给国内的体制内学校,而右手则用新技术、新生态、新合作、新资本模式供给现有市场对象。
据实际观察,目前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了传统教育供给正在慢慢沦为新挤入强者们的殖民者,由于视野不够开阔、稀缺人才引入甚少、教研水平落后或是形同虚设、没有新的战略意图等综合的管理滞后,导致传统教育机构正在被动式、不确定式转型或是升级,甚至承担着最沉重的场地、人力、管理等成本支出。
那么,我们的体制内学校就高枕无忧了吗?答案自然不会让校长大人们那么轻松,体制内的学校虽然有许多优势便利,但是,在新时代、新教育导向的今天,体制内的校长、教师、学生、课程、学习、课堂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仅是几年来已经翻天覆地过的反转课堂、慕课、走班制、小组探究等的改革,更刺激、更新潮、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养与能力发展水平的教育供给方略,正悄悄在暗流中渗透进入体制内学校,触动着校长大人的转型、触动着还沉浸在课堂当孩子们口中的老板的教师们不得不焦虑着、触动着各级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马不停蹄会议传达改革之声都觉得领导力不足,相对于四五线城市和多数发展不均衡的农村学校来说,虽然嗅到了教育变革的味道,但是还没有体会到一二线城市学校的校长、教师们这种紧张、焦虑、高压力转型的滋味,然而,谁也无法改变新的世界公民对教育的新需求和高要求之趋势,更压制不了孩子们厌恶了乏味多年的教学常态的反应与态度。体制学校不改革,不真实落实改革,则会被孩子们嫌弃,更影响学校存在的价值意义。
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新需要和国家人才培养与国际的新接轨,体制内的学校要重新定义,校长要重新定位自己,教师要重新定制职业规划,学生要重新定性学习方式和定量学习内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机构要重新定向为不同类型的学校放权和配置资源,以更开放的思想和眼光承认社会化教育供给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大胆引入有技术含量和教育内涵的服务植入于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境,最大支撑力满足师生的新成长需求。
教育只会越来越以人为本,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越来越为学生成长创设分层别类的个性化教育环境与方法,打破学校圈养的模式,以举社会之力办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并紧跟时代发展节奏的学生素质,才能与十九大精神真正同频前行,成为新时代强国中的强教育创造者,只有强教育才能培养强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各行各业的动力源均源于出人才的学校,学校绝对不能只充当被动满足社会发展而批量培养任务性质的同质化人才和少数精英,新时代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主动引领社会不同领域发展的具有不同兴趣动力和专长的人才,最终向社会输出,这些人才自然会科学地协作并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继续一刀切地批量生产模式化的人。而要激发新时代的教育出现新气象,不仅需要开放地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藩篱,不仅需要人才协作化共育,更应该从环境着手为学校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育人机制与育人文化。
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校长管理教师和教师管理学生的旧态,而是校长服务教师和教师服务学生的新常态。
未来的学校,不再是孩子们接受学习和应付考试的冷氛围,而是孩子们乐意研究和争先自主测评积累数据的热氛围。
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校长成了专家和教师成了特级的怪圈,而是学生中出了名生和学习成果成了教育新热点的出彩之地。
未来的学校,不再是大门挂满了各种作秀的花哨铜牌称号,而是挂满了了不起的某某孩子和某某教师所读校的文化标签。
未来的学校,不再是现在的物理形态的样子和贵族校与贫民校的身份对比,而是结构化形态意义的样子和平等服务并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孵化器。
未来的校长……
未来的教师……
未来的教育只有不同特色服务,而没有学校贵贱、教师高低、学生优差的阶层标签化,所培养的人只有兴趣和专注力不同,而绝没有精英与大众的人为划分,兴趣没有贵贱区分,专业没有冷热区分,职业没有贫富区分,学校是平等和平等认知的源头,社会是协作与分工的自然机制,凡是不同的皆因人为设计而不同,若物理形态下的教育不主动深度改变,那么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下的智慧教育将会狠狠教训我们当下的学校、校长和教师
也许,这只是未来,或许只能是未来,不过,未来也会变老,等未来变老之时,教育的春天早已在百花齐放的姿态中慢慢释放着人生而平等的芳香,那时的教育会将人类文明带至更高维的未来,也许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教育之花绽放的样子。
未来的教育,值得期待!校长们,老师们,赶快主动拥抱变革吧,再晚,终将被新时代所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