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晴
中国梦看似离我们遥远,实际上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老百姓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理想。对于身为国防生的我们而言,中国梦也同样意味着强军梦。
放假回家我参观了历史博物馆,馆前废旧的坦克与迫击炮让我想到了早在解放战争之前,我们的队伍根本就不敢想有自己的飞机大炮。但是自从有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部队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实现着从未敢想过的强军梦与中国梦。一门门迫击炮刷着绿色的新漆,却丝毫不减当年的雄姿英发。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民族梦与强军梦!在实现强军梦的道路上,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坚定不移的维护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定,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游览过后,我感触良多,对中国梦与强军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梦”,体现的是抱负、展示的是追求、映照的是时代,人有梦想才有动力,国家和军队有梦想才有未来。可以说,对“梦”的憧憬和向往,对“梦”的孜孜追求,贯穿了近现代中国史的章章节节。
“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强军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的灾难,是从西方列强在军事上比中国强大并欺负中国开始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天朝上国”迷梦;1900年,八国联军拼凑起来的兵力不足两万,而京畿一带纵有十几万清军、几十万义和团之众,仍无法阻止北京陷落和赔款白银四万万五千万两。
从1840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与列强签订了9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平均约每月一个。“和约”越签越多,而和平与安全却越来越少。
百年屈辱,百年渴望。当中华民族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萌生了一个执着的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个“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打”出来的。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之梦,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寻。从林则徐、魏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到李鸿章、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但强国、强军之梦从未泯灭。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
军人永远站在国家的高度看世界、看问题。他们思考的是这个国家安不安全,有没有安全隐患,面临威胁如何做好准备。因为他们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他们是国家的最后保障,也是最后的希望。今天的中国并不安全,时刻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国外敌对势力的种种威胁,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在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民国著名军阀冯玉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处住,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用词朴实无华,道理浅显易懂。是啊,有国方才有家,今天的高中学生大多缺乏国家观念,集体意识。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往往培养了他们利己主义、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怕吃苦,爱享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等。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加强国防教育,增强集体意识,这本是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仅是用来识记,更是用来反思的。否则鸦片战争的屈辱历史会再次重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的群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100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仍然在回荡,在警醒。要让学生真正读懂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知耻而后勇。
如今,中国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主义军事强国的伟大道路,国人多少个世纪以来所受的屈辱也终将洗雪。作为一名国防生,扎实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训练中去是我们应尽的的责任与义务!
华东理工大学2013级国防生 戴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