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需要思考的三个核心重要问题


近几年共享经济很火,虽然很多专家说互联网2.0时代兴起就已经有了共享经济,那时候的论坛、BBS等都是共享经济。但是,真正让老百姓耳濡目染的,还是优步与滴滴横空出世之后,一时间,共享经济成为了一个热词,同时也成了创业和投资的热点。

 

优步与滴滴之后,诞生了膜拜单车、OFO等知名创业项目,还有共享雨伞、共享纸巾、共享电脑、共享空间等等,有的人还曾开玩笑说,照这个速度,共享老婆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了。一时之间好像如果你是个创业者,补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你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讲一样。

 

当然,首富的儿子王思聪还差点因为共享经济而吃屎:当年,聚美优品的陈欧投资共享充电宝项目,王思聪立帖为证说,共享充电宝要是做成他吃屎!当然,从近期爆出充电宝企业的情况来看,大家估计是看不到王思聪吃那玩意儿了!

 

今天,凤凰网以“共享充电宝或遭团灭:知情人称7家企业已走到清算阶段”为题,报道了当前共享充电宝企业遭遇的寒冬和整个行业即将灰飞烟灭。

 

同时,据我所知,包括滴滴、OFO等巨头为代表的所谓“共享经济”项目,虽然动辄几亿、几十亿的融资,但是却还没有一家解决了盈利。一直亏损,几乎是所有共享经济项目的常态,当然,一直亏损并能够一直获得融资,也是一种常态。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大概有三个重要问题,是共享经济需要思考清楚的。具体如下:

 

1、理想中的共享经济应该是相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比如:隔壁老王家有一辆自行车,但是不经常骑;你自己平时不怎么骑自行车,所以也没有必要买一台自行车放在那里;突然有一天你想骑自行车了,恰好隔壁老王也不骑,你就可以共享隔壁老王的自行车,这时候,共享经济的价值就出来了。现在的共享单车,不是整理和利用闲置资源,而是我买一堆自行车放在那里,你骑与不骑,他都在那里。

 

滴滴也是一样,虽然滴滴打车没有自己购买汽车,但是却间接的购买了很多汽车(很多滴滴司机专门买汽车跑滴滴挣钱),这种模式浪费资源并且叠加人力,所以运营成本很高。以前黑车时代,交易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黑车司机和乘客自己谈价;现在滴滴跑出来拉 条,然后两头抽成,就多了一个环节,经营成本和运营成本一相加,出行变得更贵了。

 

2、看似轻资产,实则背后是巨大的重资产负担。共享单车就不说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近2400万辆共享单车,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400万辆共享单车的采购成本是多少钱?这些平台每年的营销推广成本又是多少?这是典型的重资产吧?共享充电宝也是,买那么多的充电宝投放市场,平均一个共享充电宝设备30元,近两百万台充电宝该是多少钱?运营成本和推广成本是多少钱?这是重资产吧?

 

再说滴滴(很多人会说滴滴就是轻资产!),滴滴是轻资产吗?其实不一定,当年共享出行的补贴大战,滴滴、优步、易道、快的等等,前后通过补贴烧钱数十亿美金(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这个简直都不能叫重资产,而是“疯狂的营销重投入”,因为这种投入没有有型资产,所以只能叫重投入。

 

可能大家对这种重资产和重投入没有概念,那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吧:建一条先进的汽车生产线,大概7亿元人民币;一台波音737的飞机,大概6亿元人民币;建一座年产能200万吨的短流程钢铁厂,造价不超过8亿元可以投产;一个1000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每年可出产5000吨大米和1000吨蔬菜,总投资不超过8000万人民币……这样一对比,或许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我说他们是重资产、重投入。

 

令我比较奇怪的是,之前大家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都觉得是轻资产行业,现在怎么就回归重资产了?是时代变了?还是这些企业都不算互联网企业?

 

3、傻傻的以为只要用户多就能赚钱。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曾经不知道有多少人给我算过一笔账,说你看他们有几千万和几个亿的用户(粉丝),这些用户多了就可以做大数据,还可以做广告,只要用户多了就能赚钱!其实这是个神逻辑,而且是傻傻的神逻辑。

 

首先,大数据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没有那个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给你海量的数据你也找不到门头;其次,用户(粉丝)多就能挣钱的屁话千万不能信,罗永浩微博粉丝一千多万,可是锤子手机赚钱了吗?号称微博营销之父的杜子建,他的酒卖的怎样?有多少人知道?王思聪打赌吃屎的聚美优品陈欧微博粉丝4000多万,聚美优品这两年怎么样?移动充电宝项目不是也举步维艰?

 

当年的诺基亚、摩托罗拉、HTC、中兴手机等等,用户(粉丝)多不多?今天又怎样?所以,别拿用户数量和粉丝数量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赚钱能力,因为用户数量和粉丝数量只能带给你一个可能性,产品和服务做不好,照样没人理你!

 

当然,我写这些问题,并不代表我不支持共享经济。而是作为一个经济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我的思考,供大家参考。资本的狂欢,不一定是商业的繁荣。透过表象看本质,才是作为新时期的企业家应有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