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育的思考
7月份与三位同事去到北京昌平,参加了辛庄师范黄明雨先生组织的新教育课程研习营,这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约两百名教师。其中,约半数来自华德福学校。
主题是新教育,底色是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组织者黄明雨骨子里敬奉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出版人的人脉资源,在从事华德福教育多年中,他不断接触传统文化领域中一些大家硕学,不断反省和锤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最终勾勒出当下认为最合适的路径和蓝图。
一年前,他由亲手创办的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分立出来,成立了辛庄师范实验班。实验班是混龄的,由十来个13岁到15岁的孩子组成,他自己的女儿就在这个班里。参观了他们的新校,硬件再普通不过,房子就是村里不起眼的一幢两层楼。一个大大的梦想,与这局促的空间形成强大的反差。革新永远不是个轻松的话题。
虽然走了另外一条路,黄对华德福教育持欣赏的态度,他认为,华德福教育的板块教学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尤其人智学提倡通过“睡眠”来学习,符合一呼一吸的学习节奏,有助于保有兴趣,保证效率。在他的实验班,他仍旧沿用主班教学的模式。至于为何要转到传统文化这条路上,他认为孩童的成长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的传统文化解决了人生的信仰问题,中国的“道”,给人以精神出路,只要参悟天地之理,就可以成贤成圣,与天地同参;黄经常说,中国人没有原罪,只要遵道而行,他就可以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无往而不利,可以成为天地间的“大人”,把生命活出真正的味道。而在宗教的语境里,人是原罪的,始终是卑微的。宗教的世界观相对而言是割裂的,是偏执的,因而是不究竟的。
我愿意活在黄明雨的梦里。在他的梦里,人人都走在“修齐治平”的路上,人人都竭尽所能地成为“大人”,孜孜于修己达人,勤勉地为民族为世界注入正能量。而与此同时,却有两个想法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么,道如何体现在教育中,如何引领孩子体悟天地之道,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工程呢?说清楚些,即使已经悟得大道,而弘道之法为何?道是玄妙的,而接引之法一定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谁可保证法不离道,即便法当下与道完全吻合,谁又能保证法一旦体系化后不落俗套,不会日渐僵化?我们我问了黄老师一个实际问题,即实验班毕业生未来的路径为何?即,培养了一批懂得“大人之学”的人,他们能做什么,以什么姿态立于这片土地上?黄老师说,他打算开几个专业班,如中医班、摄影班、绘画班、书法班等等。听起来,就是一所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职业学校,而与多数学堂不同的是,而辛庄重视传统文化,却对西方文化持开放态度。这一点,是令人佩服的,做教育必须有开放的胸襟。生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立山头是没有前途的。
问了黄老师另外一个问题:借着国家重视和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机遇,一些国学堂如雨后春笋,如何看待学堂教育。黄认为,有的学堂学科设置有失偏颇,对于数理化排斥,对西学抵触,而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学堂以某种宗教思想统领,如前所述,宗教的世界观是割裂的。由此,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即使是辛庄信奉的“大人之学”是否也有同样的危险倾向。巧合的是,研习营首堂主课上,李辛老师也提醒与会者警惕“文化的塑形力”。教育一定是需要塑形,但谁可以担保自己的塑形方法是适当的,可以引领学生找到“天命”。说直接点,如果不是教师自己已经成贤成圣,引领孩子成为大人,就只是一种“理想”,实践的过程必定要“临深履薄”的态度!
这次会议上,因为有不少“华德福叛逆者”都不吝表达对华德福教育的批评,而在耐心聆听后,我却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地认为,华德福教育在所有教育模式中,当属极品,之所以有此自信,是因为华德福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更具有自由的品质。相比较而言,大部分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功利和物质主义左右。
华德福在中国还是在初期实践阶段,虽然已经十来年。十几年来,华德福大社区就没消停过,分分合合是是非非的故事层出不穷。对华德福,有人视为天使,有人视为恶魔。现在,对于此种教育的认知正趋理性。作为一种从根本上提升教育品质的教学法门,要在中国扎根,让中国人意识到其核心价值,前面的路还很长。
华德福教育,对于当前的物质主义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反动。逆流而上,谈何容易?在当前的中国,许多人都还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人家的孩子学很多东西,华德福教的太少,那怎么成?谁家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将来没希望,既便有其他出路,但必须眼看他们失去考名牌大学的念想!当前的社会节奏已经完全被物质主义掌控。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是物质主义的,而在教育方面,追求信息量一样是物质主义的。知识是智慧是两个概念,这个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却是纠缠的,不清晰的。既选择了深山探索,又要依赖平整柏油马路和舒适的车子,那是不切实际的。被美丽的景色吸引,却因孱弱的体魄而选择逃离,自然而然。
许多进来又退出的人只是浅尝辄止,他们尚没有真正体会到此中三昧,便遽下结论。人智学及神智学还是需要认真钻研的,对于从事华德福教育的教师,并不是参加完小教或幼教培训,再参加些深化课程,再上些林林总总的工作坊就算资深了。如果不认真学习人智学和神智学,或者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好好结合,细细体味,都可能始终是个门外汉。北京乐知的大孟老师对人智学研究颇透,他对此深有感悟,感谢这样的榜样给我指引方向。
作为一种新教育,华德福学校有不少毛病:
先天不足。好比是催产的婴孩,自身还没准备好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状态是被推动的。一开始是一群群妈妈推动的园所,是情感主导的;继而陆续有部分男老师加入,而未经系统培训便上讲台也是普遍的事情。我们学苑创办五年,老师也是边教课边培训。一开始连自己都自嘲“土八路”,现在情况好些,今年就有三位老师完成系统小教培训。教师成熟,感觉会不同。在教研会上,大家能感觉到参与的价值。
管理上缺乏领导力,消耗严重。当一个组织缺乏真正的核心时,就会有决策缓慢,执行不力等系列问题;当组织目标缺乏清晰时,便会因外界的干扰因素而动荡。我们学校实行共识决策,优点是能够提升每个伙伴的全局意识,激发自我成长意识和承担意愿。缺点是,一段时间内边界问题很多,需要很长时间来梳理。我们坚持此种模式,是因为相信假以时日,会有好的结果。求道不期速成,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家长群体具有混杂性。送孩子进华德福的动机大致有以下情形:认为主流教育的成果不是自己期待的,更希望尊重孩子成长自身的节奏,给时间和空间长成,更关注健康和对世界的兴趣;家长追求灵性成长(部分家庭破碎),希望孩子也能接受关注灵性的教育;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教育,认为华德福小班教学,更能关注孩子个体个性;排斥其他教育模式,或者曾经受挫,或者孩子状态挑战,别无选择。有部分家长是华德福领域的“老人儿”,培训参加很多,有很多见闻见解。说他们不懂显然不对,但他们大多数真正缺乏教学经验,所以跟随他们显然又不合适。疏导和利用好这部分家长的能量会花费很多精力,但不可回避。
家校沟通不顺畅。许多学校的动荡主因不在教学,而在于家校沟通。虽然教师教学态度很认真,承担很多,却因沟通不力,而得不到支持和谅解。家长态度很明朗,我们期待的是结果,你再努力,但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也是白搭!我们曾经被指责对主班保护过度,还是个沟通问题。当一个主班被盯住短板不放时,学校会考虑,他或她已经是在拚尽全力带领孩子,我们的态度自然是想为其创造一个空间。我们会记得,在合适的时机再以恰当的方式帮助他增长短缺部分。遗憾的是,家长往往没耐心等待。如盲人摸象给我们的启示,当大家以一个整体不同的面象争论时,往往是无果的。
要引领这样一个群体,管理团队需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度,需要有相当强的意志力和亲和力,需要每位教师都有孟子讲的“大丈夫”气概和情怀。
华德福老师要摆脱“牺牲者”的情节。这么低的工资,这么努力,你们还要求什么?之前,会有老师这样子报怨,在面临强烈质疑的时候。但问耕耘,莫问收获。选择了泥泞的道路,要么回头,要么坦然前行。人没有累死的,多是纠结死的。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做牺牲,那么他就不配做牺牲。古人选择牺牲时的前提是纯洁,平和。
华德福学校需要通过自强,让家长走近。管理不行,看看有没更适合的模式;家长对孩子学习效果质疑,学校需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或观察结果。近期,CWF也在组织教学评估研讨,而我们自己也已经行动起来。
华德福的意识状态应当清醒了。梦幻期毕竟已经十几年。
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有了评估体系,老师仍有义务有责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们经常说,家校两翼对教学同样重要,但还是有主次,学校应当承担更多,要家长跟老师一样投入精力学习教育理论不切实际,家长需要帮助和适当推动。既然需要家长配合,必要的引导必不可少。会遇到家长不理解,这是一定的,如果家长都太容易跟随,反而会让我们滋生惰性。我们经常说“师道尊严”,但前提是作为老师,我们是真诚的,精进的,自尊的,自律的。没有谁有义务尊重谁。社区的培训要考虑家长的状态和需求,帮他们量身定制课程,或由学校老师实施,或委托外部师资。还有,华德福教育的产出有些可以量化,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是不可量化的。这就更考验老师的功力。
对于加入社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指导,甚至要求。辛庄师范要求家长必须“有求道之心”,接收孩子前,要与家长有认真的对话;我们的近邻海印学堂也要求新家长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认可就来,不认可各行各路。学校必需这样做,这不是强势,是清晰。
与国学体系相比较,华德福教育是更难驾驭的。因为国学多由宗教背景,即使没有,所谓传统文化也有强有力的塑形力,很容易达到团体的一致性。体制教育,由分数来取代信仰;传统文化教育,由孔夫子、佛老营造一种或紧或松的肃穆;而华德福教育,却是由一帮活生生的个体一类引领,他们带着泥土味山野气,带着大蒜味烟火气,他们不完美却追求完美,他们不优秀却追求日新。与传统文化学校类似的是,他们想让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适当地慢下来,与自己的源头建立再链接;而他们更强调的是,给孩子营造更自然的生命环境。
大器晚成,难成。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就没理由放弃。我坚信,教育探索如果能够以华德福教育为路径,一定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为它建立在关注孩子意识发展的基础上。
愚公移山有个喜剧的结尾,感动了神灵。我们在做的事,难度不亚于移山,我们却不要幻想感动哪个神灵。需要一箕一畚,一镐一锹地做。
共同成长梧桐山学苑 是一所持续、坚定地走在学习和实践华德福教育的道路上的非营利教育团队。目前有3-7岁、7-14岁两个实践小组和社区。
我们的使命:
怀着崇敬迎接孩子,
带着爱教育他们,
护佑他们迈上自由之旅。
咨询方式:
3-7岁幼儿教育实践小组:13823720409 0755-25715901
7-14岁孩子教育实践小组:18027661223 邮箱:[email protected]
梧桐山学苑微信公众号:共同成长梧桐山学苑(gtczwtsxy)
博客:搜索新浪博客“共同成长梧桐山学苑”,http://blog.sina.com.cn/wutongxueyuan
地址:深圳市梧桐山虎竹吓村A—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