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警惕:新广告传媒的10大乱象!


       媒无界观点:新的传播力量、传播元素的出现,激化新的传播失序和博弈,传播者表现出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诸多热点现象值得关注。

当前,广告传媒媒介内容生产已经不局限于专业媒体人和媒体机构,从网络主播、微博主、微视频拍客、网红、答主,到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交媒体算法、搜索引擎……新的传播力量、传播元素的出现,激化新的传播失序和博弈,传播者表现出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诸多热点现象值得关注。

「1」心灵鸡汤文暗藏“黑产”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光称,朋友圈沦陷在了鸡汤文的枪口之下,逐渐取代电视购物,成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

有调查称,微信“朋友圈”所谓的鸡汤文大多由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App等转发平台进行分发,注册人员再通过转发此类附带广告的文章来获取分成。这些转发的鸡汤文背后暗藏着获利丰厚的“转发”产业链。

「2」“标题党”现象日益泛滥

“标题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随着“10万+”等新媒体绩效考核标准的出现,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逐渐让位于“搜索引擎优化”“热门推荐”“迎合受众趣味”等。“煽、色、腥”噱头重新占领新闻资讯平台,“标题党”现象甚嚣尘上。

「3」新闻常反转,“把关人”严重缺位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山东产妇纱布门”……反转新闻接连上演,不仅伤害了媒体公信力,也让公众情绪被反复玩弄,次生网络谣言、极端化表达、隐私权侵犯等都不断污染着网络舆论环境。

反转新闻的盛行,反映了众声喧哗时代“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4」伦理争议与低俗乱象迷乱

网络直播、微视频分享等平台上色情、暴力、低俗信息常常为人诟病。2016年整顿后,对主播、网红等职业门槛有相应提高。

各类电信诈骗、裸条裸贷等现象的出现,在2017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可能死灰复燃,须加大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力度,更要提升使用者、提供者、传播者、监管者共同的媒介素养。

「5」自媒体平台,严肃新闻生长失序

不少并不具有新闻采访发布、规范审核机制的商业平台,也出现大量原创性的涉时政要闻、国计民生、公共政策等硬新闻或评论。

由于缺乏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性和严谨规范的工作体系,往往缺乏权威真实信源的佐证,导致信息误解误读的情况增加。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已出台相关规定,引发业界讨论。

「6」媒体蹭明星、蹭热点不当,运营失范

蹭热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源于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即体现为考察事实本身要素的知名度。这原本无可厚非,只要合适、得体和巧妙,可以为媒体加分。但也有很多蹭热点行为做得非常不得体或笨拙,与自身本份和形象差距甚远,因此产生了反效果。

比如,某些政务账号蹭明星的现象,有网民称一些政务微博甚至已经成为明星的“粉丝团团长”,引发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反思。

「7」专业意识不足,损伤公信力

以讹传讹、求证不足,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旧闻炒作、商业炒作等新闻产品不时冒出。

少数政务微博对自身的定位不明,就自身职责视而不见,对网民留言和投诉置之不理。

同时,少数政务微博发布一些心灵鸡汤、交通出行、美食旅游,甚至网络段子等,为了流量和转评赞而忽略自身定位,不重实际,就会失去粉丝的信任,丢失口碑。

「8」付费意识上升,内容侵权现象并存

近年来,因版权引发的传统媒体、商业门户网站、自媒体人和新闻客户端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换了标题又是一篇好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视频、音乐付费会员订阅,付费问答平台涌现等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知识有偿”正逐步打破“信息免费”的惯性思维,也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9」平台营造虚假繁荣,透支行业公信力

微信宕机一次,让很多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和点赞量原形毕露。“水军”“刷榜”“刷单”“假买”……各种花钱买粉、买关注、买阅读量、买点赞的爆料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误导消费者。

「10」封闭意识滋生,有悖互联网开放价值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垄断、封闭与互联网“平等、连接、分享”的价值相违背。今年以来,业内发生若干事件,如苹果iOS系统应用商店与微信小程序的分歧。

此外,政府与互联网平台数据合理开放的议题等出现。不少媒体也引入了开放性的机制和平台,使自身焕发出生机活力。.....(未完待续,彭小东导师原创,版权归彭小东导师所有,违者必究,首发媒无界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关注媒无界微信公众号并查看历史消息,更多原创实战干货精彩分享!欢迎转发,敬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更诚挚的邀请您亲临彭小东导师课堂聆听彭小东导师现场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