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如何学习


【杂谈: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如何学习】

近来看朋友圈,大家都在疯狂晾晒各种新年献词。其中不乏做企业的企业家和管企业的管理者朋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探索者,觉得有必要提醒企业家和管理者(或未来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冷静思考两个小问题:

1.  向谁学?

自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并非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实践者在一般受众中最有影响力。而是那些最懂得传播技巧、最会煽情的人在这些人群中最有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被人群热捧的那些讲述管理的“大师”(抑或“大仙”?)们,很多都是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经营过一家企业或从事过管理的“前媒体人”(抑或他们现在也是媒体人?)。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肖知兴教授对这种现象有过一针见血的评价。他说:一帮文科毕业生,而且是中国大学的文科毕业生,在台上装模作样,大讲特讲理论物理,大谈“波粒二象性”之类,实话说,讲的人没脸红,我这听的人先脸红了。而那些鸡汤式的学习,貌似讲道理,其实是在人的情绪激发、欲望挑逗上下功夫,本质上是一种下半身的打法,没有太多含金量。

2.  怎么学?

即便你听到的是“内部人”“纯干货”式的实战案例分享,也应该审慎地探究这些标杆实践之所以能够有效的核心边界条件与关键要素。如果不能清醒、明智、老练地处理好这些关键条件与要素,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可能东施效颦,适得其反。真正有价值的管理经验,一定是充分考虑到这种经验的边界条件、背景条件、适用条件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灵活运用。

其实,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很早就说过,管理是一门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与其忙着追随各种“大拿”的“演讲”、“献词”,不如沉下心来仔细研究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行业,研究企业运营管理的规律、研究商业运行的规律、研究人心和人性深处的东西;不如沉下心来,沉浸在自己的业务中,多实践、多复盘,多花点时间跟自己的同事、员工、客户、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多和有真正实战在管理一线、能够并愿意真正指导自己的同行、前辈深入交流、探讨和切磋。

著名画家、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说,年轻人找他合影、签名,他一般也会配合,“但是,真有出息的年轻人,不会做这些事”。

同样,那些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追捧错误的对象上,用错误的方法向错误的对象学习。至于现在时髦的所谓“碎片化学习”则更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毕竟,砖头瓦片收集再多,还是盖不出一栋房子来。只有像任正非那样“用心磨好一块豆腐”,像曾国藩那样下“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功夫,未来才会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

 

【程建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校友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整合实效管理”首席专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