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加快水游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推进水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加快水游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西双版纳的水游经济实践说明,水旅融合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保护水生态和水文化是前提,把握旅游市场需求是关键,创意策划和规划设计是核心。为了推进水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地应根据《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全面把握人的亲水性和我国的水文化,创新开发利用理念,科学合理规划,找准工作抓手,培育水游载体,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好治水”“管水”“秀水三篇文章,让游客和居民能够亲水、玩水、乐水,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游客和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一般来说,发展水游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坚持三个理念、抓好四项任务、实现五个融合。三个理念就是体验经济理念、文化创意理念、跨界创新理念。四项任务包括做优水环境,营造旅游景观;做深水主题,完善旅游要素;做特水产业,丰富旅游体验;做活水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五个融合及规划上的融合、管理上的融合、技术上的融合、文化上的融合、产品上的融合。

为了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念好创意经、唱好旅游戏,在推进水旅融合、发展水游经济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游客亲水需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生物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的亲水性。人类敬畏水,崇尚水,水也就自然成为人们最珍重的一种精神资源,从形到魂产生人类对水的精神情结我国自古就有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觅知音等说法,民间对旅游活动的称谓就是游山玩水,并总结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濠水观鱼等审美方法和审美取向。西方的以3S为代表的旅游发展模式和SPA等旅游项目同样与水密不可分。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的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资源加以看待,充分释放水体旅游资源的潜力。

(二)树立旅游项目无限化理念。任何一项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项目,经过创意策划和规划设计,都可以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成为旅游项目。应深度挖掘利用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将文化创意元素和观光休闲功能融入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之中,将观光、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作为新时期民生水利的基本内容,推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理念创新,实现水利与园林、治水与生态、亲水与安全、旅游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水体从好看变为好玩,从有风景变成有故事在保障工程安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使风景河段成为游客陶冶性情的好去处,将水利工程变为游客赏心悦目的好风景,让水利风景区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渔业。要结合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将涉渔生产设施、生产活动融入休闲观光活动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围住在库边、食有库鲜、观有库景、玩在库面以水体观光、休闲垂钓、水上运动、美食品尝和滨水度假为重点,规划建设可垂钓、可观光、可游玩的特色休闲渔业庄园。支持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与发展基础的渔家乐,突出涉渔休闲主题,培育集休闲、垂钓、体验、观光、美食、水族观赏、渔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标准》,申报、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四)推进水体旅游载体建设。根据《关于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水库型、城市河湖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建设,注重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水利科技知识的普及、体验休闲活动的开展。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提升水工程及其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示范工程,加大对水利工程建筑建设的时代背景、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现有水利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推进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旅游度假区、垂钓基地、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等涉水旅游场所建设,不断丰富水游经济发展的载体。

  (五)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参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强各类水文化馆、水博物馆、水利纪念馆、水利遗址、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展陈水平和接待能力,开发互动参与型项目。在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旅游度假区和其他涉水景区规划建设中,建议设置环境教育设施、开展体验型环境教育活动。依托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水文化,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涉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做好水利遗产资源摸底和调查工作,推动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建设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创作水生态旅游文化作品。充分利用水日、旅游日及传统节庆,强化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教育,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游产品消费理念。来源:李庆雷,罗纯. 水游经济发展的西双版纳实践及其启示.中国旅游,2017-1-3(003).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