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图谱


  2017年是我国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深化之年。
 
  过去三十余年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迁,经历了“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到“先富帮后富”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积极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到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6年启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国的区域发展形势与战略一直在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概括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从根本上指出了“十三五”期间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图1:“十三五”期间我国各区域发展定位
 
  01东部沿海地区

关键词:引领
 
  我国东部地区以全国不足10%的面积,接近40%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引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图2:“十三五”期间我国“京津冀+山东”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图3:“十三五”期间我国“长三角”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图4:“十三五”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02中部地区
 
  关键词:崛起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部六省正式成为我国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
 
  中部崛起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
 
  经过10年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继承原有定位基础上,“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一中心是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四区是: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图5:“十三五”期间我国“中部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03东北老工业基地
 
  关键词:振兴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图6:“十三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04西部大开发先行地
 
  关键词:弯道超车
 
  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区位交通因素欠佳,地貌环境复杂多样,多年来一直是欠发达地区,长期缺乏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清晰的发展定位。
 
  从2013年开始,西南几省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各省份根据自身独特优势,在“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领域高屋建瓴,实现“弯道超车”。
 
  2016年前三季度,重庆市GDP增速排在全国31个省级单位的首位,贵州省位列第三。均成为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
 
  图7:“十三五”期间我国“西南地区”各省发展定位
 
  05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区
 
  关键词: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多聚集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这片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建设落后、宗教文化问题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桎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
 
  我国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落后边远地区对外通行条件”。重视“资源就地加工”、“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图8:“十三五”期间“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省发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