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十日(18): 张家庙菜场


昆明十日(18): 张家庙菜场

201714日。

本来买了六号的高铁票回武汉的,想到我周五回到武汉,雨燕已经出差去了上海,倒不如一个人在昆明多呆两天。一来好好享受昆明的冬日阳光,二来逐渐积累与新家的感情。这些天在昆明,大多数时间就在小区门口吃小吃。米线吃过好几家,已经吃不出味道来了。以前雨燕有那种听闻米线就想吐的感觉,现在我能够领会了。最近几天去得比较频繁的是拐角的东北饺子馆,那里的饺子、稀粥和凉菜都做得非常精致,非常地道。我总是早上四个包子,一碗稀饭,一碟凉菜;中午十五个饺子,一碟凉菜。有时候晚上还要去。那天晚上我去的时候,老板打招呼说:“又来了。”别人说的是客气话,有欢迎的意思,我却听得出——怎么又来了,没别的地儿可去了?

于是我想自己弄点东西吃。我现在有一口小锅,到菜场买点土豆、小瓜,四季豆,就可以熬汤菜吃,这是我最近最喜欢的东西。出小区大门二百来米就是盘龙江,盘龙江那边的张家庙,就有一个菜场。我上午去的时候,菜场还不是很热闹。菜场最热闹的应该是傍晚时分,那时候下班回家的人经过小桥回家,河两岸就会想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时候的菜价也会便宜些,成交也要活跃些。

我喜欢逛菜场,尤其喜欢管昆明的菜场。一是品种多样,有很多还是当地独有的;二是蔬菜大多打理得干干净净,看着清清爽爽的;三是菜场不仅买菜还有水果,有时候还有旧货。我一走上通往张家庙的小桥,就被两侧的水果吸引。有卖当地水果的,也有卖热带水果的。最吸引我的是草莓。雨燕对昆明的草莓给予高度评价,说那是真正草莓味的草莓,说只有在昆明才吃得到那样的草莓。问了问,一两(100克)五块,还真不便宜!下定决心称了三十块的。又见到卖地瓜的。昆明的地瓜肯定是最好的地瓜。水分足,甜味浓,肉质细腻,没有渣子。买了两个还带着藤蔓和叶子的地瓜,才花了五块。

一路走下去,买菜回去自己下厨的念头却逐步打消了。一来是没有碰到我想象中的那种四季豆和小瓜,二来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而毁坏了一道好菜的印象。没有买到蔬菜,却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整个张家庙菜场,菜农绝大多数是外地人。有的还是外省的,如河南的,湖南的。本省的大多来自较近的地州县,昆明本地人基本上没有。买菜其实很赚钱,但是太辛苦,起早贪晚,风吹雨淋,本地人吃不了这个苦。再说,本地人通过“拱地”已经有了满足小康生活的收入,又何必去受那个罪。可能与周围居住的大多是拆迁户有关,这里的菜价要比城里都贵上很多。

自己做菜的计划泡汤了。拎着一袋子水果回去,又跑到东北饺子馆去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