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C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近日给广州送去了一份新年大礼,他旗下的SDP(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公司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将于广州投资610亿元人民币建设10.5代面板生产线,由此,国内第三条10.5代的先进面板线即将面世。另外,富士康自动化科技研究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也透露,富士康正在计划以机器人取代生产线上的厂工,他表示将会在个别工作站采用机器人来处理较为危险和困难的工作,工厂里只会剩余物流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的少量厂工。
显然,该笔投资绝对是个值得讨论的大数目,机器人计划也是个不容小觑的大计划。这不仅反映了富士康坚持从制造向科技不断转型,也折射出特朗普新任后一直强调要把工作机会带回美国时,郭台铭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富士康不会跑,未来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此次投资项目将会在一年半内完工,建成后年产值很有可能超过900亿。
“我可以说富士康没有走,不仅没有走还选择留在这里,最好的凭证是什么?是我今天把最好的技术落户在了这里,”郭台铭直言,“我不适合上网去写,网上不管怎么说,富士康正在转型升级,这一点我希望透过你们(媒体)的报导,告诉关心富士康的朋友、同仁、供应商与客户们。”
可以说,富士康是具备这样的投资实力的,它近年来的大动作背后有其倚靠和生存的能力水平和资本环境。它远不是众人眼中工作苦逼员工崩溃的代工厂,或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供应商,其营收规模比你想象的大得多。拿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来说,早在2013年就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排名第30名,也是大中华地区最大的出口商,从2005年到2015年,累计净利润折合人民币,达到了惊人的1945亿,超过了百度、腾讯、阿里中任何一个巨头。富士康的收入规模也远超过联想、华为等大企业。

笔者认为,富士康之所以不走,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对高科技和高效率的重视,此次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仅不到50天,可以看出其中合作共赢的诚意。过去的很长时间,民营投资负增长、房地产大量信贷、政策不完善等原因使中国实体经济一直遭遇各种壁垒,连续高烧,但目前大陆已经意识到了对的方向,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去虚返实,这是一个好的机遇和鼓舞。另一方面,正如郭台铭所言,美国新政府还没正式上台,新政策还没大致出炉。虽然美国还没有高科技面板厂,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做抉择。尤其是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公开指责,他认为中国抢走了饭碗,应该为美国的工作岗位流失和富裕水平降低负责,这位地产大亨又称中国一直通过一边倒的贸易从美国赚取财富,却在朝鲜问题上不帮忙,并发表在自己的推特上。这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更难预测。
正如德媒《法兰克福报》一月初刊发的《富士康抢走了美国人的富裕和金钱吗?》一文指出,特朗普对中国在经济上的指责站不住脚。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贸易生意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都是各方参与者协商的结果,应该共同承担,而不是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而且在价值创造方面,美国工业根本就不像特朗普及其团队所暗示的那样处于衰退之中,从趋势上看,全球化和技术进步都让生产所需人工越来越少,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也是如此,中美政府都需要各自去帮助受影响的那部分群体不感到被抛弃,并不存在中国抢走饭碗的问题。
从特朗普的一系列态度和对苹果公司的施压,不难看出他期望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夺回美国人失去的工作。然而,资本往高收益低成本的方向流动是难以撼动的规律,无论从生产链的完整程度还是从整个体系环境看,亚洲制造业都处于领先地位,为吸引外资,中国也逐渐拿出了更多的规划策略与实际行动。让美国人重返流水线像蓝领一样工作显然是有难度的,这也导致了它的传统制造业必然无法快速重振。
美国人拿不走中国的饭碗,中国也不存在抢走美国的饭碗。德媒称富士康公司可能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好地象征着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今后的这种关系是否变化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笔者认为,特朗普应该反思美国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不是情绪化地指责中国诈钱、指责全球化。
外界猜测,郭台铭与孙正义交情甚好,可能会通过其与特朗普见面,商讨投资美国的问题,将苹果一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但该猜测并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富士康是否会在美国设厂还不确定,但是这次与广州的项目合作无疑会给广州带去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之后的配套企业也会推动广州的GDP增长,并且会进一步吸引更多较为高端的制造业入驻,形成具有规模的高科技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