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的孩子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溜达,老王家窗户玻璃上反射的阳光照耀在他稚嫩的脸上,映射着他的烦闷。小李耷拉着脑袋,双脚踢着尘土,想着刚分手的姑娘,不小心踩到了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差点就摔了一跤。倒霉的小李扶正了自己踉跄的身体,弯腰捡起那块硌脚的石头,甩手扔了出去。不巧,那块石头飞向了老王家的窗户,窗户上的玻璃“啪”的一声碎了,小李脸上的阳光瞬间消失,他撒丫子就往自己家跑。
老王一家去了国外旅游,所以那扇破了玻璃的窗户一直没人修理。
一个月后,老王拖着代购的大包小包回到家门口,顿时吓尿了。他家的窗户和门都破损严重,所有的玻璃都碎了,室内的物品也凌乱不堪,明显被一群盗贼洗劫过。
小李只不过是因为被石头硌了脚,便捡起石头打碎了老王家一块玻璃,结果导致了老王家的一场劫难。
这就是破窗效应。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克林创立了这个理论,他俩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破,过了很久没人修理,那么路过的人就会以此认定这个房子没有人管,其他调皮的孩子便会砸了其它的窗户,接着会有人进入搜集物品(偷盗和抢劫)。
虽然这是由犯罪学家提出的犯罪心理学理论,但是在商业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均适用。
比如,国庆假期来临,各大旅游景区又将挤满了人,破窗效应在旅游景区将会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散落的垃圾,被破坏的景物,都造成了破窗效应,让大部分游客都被环境和秩序感染,成为随手乱丢垃圾的“不文明游客”,这都是因为有小部分人“砸坏了第一块玻璃”,形成了环境暗示,导致更多的人加入破坏行列。
对于破窗效应,我们一般关注的是第一扇窗户是谁打碎的,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两个方面:及时修窗户和惩罚打破窗户的人。这么做既可以将被破坏的环境和秩序及时修补完善,又对具有破坏的人进行了处罚,大家都认为破窗效应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在某些组织内,我们发现及时修好破窗,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被损坏;打破窗户的人及时被惩治,可过一阵子仍然会有其他人来敲打窗户。虽然我们好像并没让“破窗效应”发生,但是却总是在做修补第一扇窗的工作,这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每个人在决策行事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从最容易的事情做起,也都会从可以找到依据的地方入手,比如“破了的窗户”很容易被发现,惩罚打破窗户的人也不是难事。虽然我们都懂破窗效应,可是我们忽略了这个理论的本质——环境和秩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一扇破窗户是一种环境,它暗示了老王家没有人住,导致了盗窃的发生。可是即使没有小李打破窗户,如果老王家的墙壁陈旧不堪,周围街道垃圾成堆,整个生活区缺乏法制管理,秩序混乱,那么他家被盗窃的可能性更大。而类似这样肮脏的环境,杂乱的秩序,没办法找到“谁是第一个破坏”的人,也就无从处罚,环境治理的问题也就没人过问。
其实,并不是某个人的不良行为引发了破窗效应。很多时候,在窗户被打破前,破窗效应就已经发生了,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了窗户。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都希望员工能遵守规章制度,拥有超强团队凝聚力,每个人都能按照要求努力工作。同时,也深知破窗效应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于那些“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也能及时进行惩罚,并第一时间修补被打破的窗户。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企业本身的环境并不好,秩序也是混乱的,那么“修窗户惩罚人”的做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只盯着“窗户”和“人”的管理,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将思路打开,格局提升,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企业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窗效应。员工经常违规违纪,通过惩罚处理,并没有改善;团队缺乏凝聚力,工作氛围差,执行力差,奖励措施也没有激励作用;奖罚不明,制度不健全,朝令夕改等。
所有的这些企业内存在的问题都是破窗效应的体现,消除破窗效应不能只针对窗户和打破窗户的人,同时也要检视我们的制度、环境和秩序是不是完善的、整洁的和合理的。管理要从整体上把控,从细节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破窗之人易治,秩序建立难。
知道吗?一间昏暗潮湿杂乱无章的房间,可以让住在里面的人产生自虐甚至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