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剃度出家的洛阳东都净土寺在龙门石窟南伊水之畔鸾浴沟
洛阳净土寺是玄奘剃度出家的寺院:
中国邮政核准:2016年 9月 4日 玄奘特种邮票在洛阳净土寺首发,这里是玄奘迈出西行求法第一步的原地:
2016 9 4 玄奘邮票在洛阳净土寺首发,中国邮政向净土寺赠送原版《玄奘》邮票
净土寺山门的对联


伊川白元鸾浴沟的净土寺是隋唐时期洛阳東都淨土道场,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该寺出土有重要的明代重修的碑刻,明确记载此净土寺创建在北魏天賜(404)年,属于洛阳管辖。再是出土的元代《雲山舍利之塔》铭刻。该净土寺从创建至今,没有向其他地方徙来迁去。
一、关于“伊川鸾浴沟净土寺始建时间晚于玄奘出家时间,因而这里不是玄奘剃度出家地”。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记载:“净土寺在城北五十三里鸾浴沟,唐贞观戊子建。”。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直隶汝州全志》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时任汝州知州白明义主导编修而成。白明义,字宜庵,奉天府承德(今河北承德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汝州知州。

“贞观戊子”年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而玄奘法师剃度出家在隋末年间,这使洛阳某些学者认为伊川鸾浴沟净土寺始建时间晚于玄奘出家的时间,因而这里不是玄奘剃度出家的地方。
然而伊川鸾浴沟净土寺1987年出土了明代两通石碑,一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石碑,题目“净土禅寺记”,记载该寺剏于(北魏)天赐年(公元404年),历乎宋沿乎金元,碑文落款有当时汝州风穴寺和洛阳、伊阳、嵩县僧会暨诸多当时许多著名寺院住持的签名。


二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石碑,《伊陽净土梵宇佛像記并頌》,明确刻有净土寺位于“洛阳管子休官林下定盟泉右”,“万世王祀,宫墙廟貌”。


二、关于“偃师、巩义与伊川净土寺称为东都净土寺的可能性甚微”
有一种说法,{《高僧传》记载:“显庆五年(660年)四月,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苑内建八关宫。五月,幸八关宫,改为合壁宫,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诣京洛,见帝于合壁宫,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这段文字记载即是有力证据。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四周寺院林立,多达千余座,而偃师、巩义与伊川(是时称伊阙)当时属于河南郡、后隶属洛州,故而此三地的净土寺称为东都净土寺的可能性甚微}。
上述说法是不太了解伊川的历史演变。

晋代,汉河南郡改河南尹,领陆浑、新城二县。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诏曰“可于伊洛营建东京”。大业初,河阴、伊川二县废,并入东都洛阳。
隋大业初,伊川县已并入洛阳,隋洛阳东都的区域自然已包括今伊川地区。在《隋书 地理中》有明确记载:“炀帝即位,大业元年徙入新都。又东魏置洛阳郡、河阴县。开皇初郡并废,又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河阴二县并入焉”。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改洛州为洛阳宫之后,曾多次到“广成泽”游猎。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还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在广成泽附近规划设计建起一座清暑宫,取名襄城宫。
武则天《以郑汴等州为王畿制》诏书“朕闻上图列宿,垂七纪而环紫微;下料物土,制八纮而尊赤县。是以帝猷方盛,开甸服於平阳;王业肇基,创神郊於景亳。虽政或沿革,道有污隆,强干弱枝,率由兹典....王畿存千里之制;西京御历,帝里据三辅之饶.......可以洛东郑州、汴州、南汝州、许州、西陕州、虢州、北怀州、泽州、潞州、东北卫州、西北蒲州为王畿。内郑州、汴州、许州可置八府,汝州可置二府,卫州可置五府。别兵皆一千五百人....足兵之义,牢笼於振古。主者施行”。
唐高宗李治“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诣京洛,见帝于合壁宫,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
合壁宫位于洛阳西苑西的延秋一带,从这里骑马走丰李、龛涧、新城到鸾浴沟东都净土寺,是帝王到广成泽的“轻车熟路”。
高宗在合璧宫召见慧立,命其到东都净土寺留住,使慧立对玄奘法师自幼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后由此寺到西天取经有了更深切地了解,为他撰写《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积累了可靠的史料,然未成而卒,后由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凡十卷,为今人研究玄奘之重要史籍。
三、清朝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加注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在洛阳毓才坊,是将大云寺与净土寺两个寺院混为一谈,与明代石碑记载的净土寺位置不合,不可采信。
北魏{洛阳伽篮记}和《魏书》和《隋书》等史料,没有任何关于隋唐时期在洛阳城区内建净土寺的记录。唐代贞观以后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洛阳大兴佛寺,但各种史籍文献找不见上述清朝人徐松所辑的《元 河南府志》、《唐两京城坊考》中“毓才坊”条下所加注的那一段:“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授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的记录.
宋《资治通鉴》、《河南佛教胜迹》、《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没有关于洛阳老城区内建有净土寺的记录。
《佛教年表》记载“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
但该书没有“净土寺”的蛛丝马迹。徐松所说的“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不知出处在哪里?
附录北魏洛阳故城寺院全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内寺院位置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东寺院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西寺院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南寺院图(洛阳伽蓝记)


由此可见,大云寺与净土寺是两个寺院。清代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毓财坊“大云寺”条下附注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608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629年)复徙此坊,天授二年(691年)改大云寺。会昌中废”。其明显的讹误就是将洛阳唐代毓才坊大云寺与洛阳龙门南伊水之畔东都净土寺混为一谈。
上文中的“七众” ,语出“仁王护国经并翻译名义,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载驱”, 指车马疾行。 出处 《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高亨注:“载,犹乃也,发语词。载、驱,车马疾行。”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一:“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释义褒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说明七众为赶到净土听讲,驾着马车疾速行向净土而去。如果净土在都城里坊内,何须驾车“疾行”。
群公也泛指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称,不一定非得是诸侯和朝臣。例如 晋 张协 《咏史》:“蔼蔼东都门,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羣公。”王勃把在滕王阁聚会的嘉宾称为“群公”是很贴切的。
释义褒“英聲逾盛。不久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完全可能是他为佛事而奔波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五十一岁便英年早逝。“卒於淨土”,应该是在“难得一片净土”伊水之滨洁白石岩上的东都净土道场病逝。皇上开恩,“遂敕送柩。返金華山舊寺。賻贈之榮光聞遠近。”
另外 ,有文章引用《续高僧传》卷十五《唐京师慈恩寺释义褒传》记载:“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净土寺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卒于净土寺,春秋五十有一。”这段文字中的“净土寺”,与原著《续高僧传》卷十五《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传》中不一样,原文写作“净土”,而不是“净土寺”。


大业年间,战火连绵,当时隋炀帝正忙于战争,不可能把赫赫有名的北魏净土寺徙来前去,何况北魏洛阳故城就没有净土寺。
当时战争频仍[大业四年至五年(608—609年) 隋击吐谷浑之战。大业六年(610年) 隋平建国门事变。大业六年(610年) 隋击流球之战。大业六年(610年) 西突厥射匮击处罗可汗之战。大业六年六月 尉文通起义。十二月 王万昌起义。大业六年至十三年(610年—617年)瓦岗翟让起义。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七年(611年) 刘霸道起义、孙安祖起义、高土达起义}。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偃师缑氏玄奘故里去往东都净土寺的线路: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时王世充占居洛阳,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中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及城郊地区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
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注:白马寺、上清宫)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此时建阳门内已没有任何寺院。怎会再有清代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毓财坊“大云寺”条下附注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608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629年)复徙此坊”?
玄奘法师幼年“翘心净土”,后在贞观元年孤身一人西行求法,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为证:“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后来玄奘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藏﹐寻释迦之遗旨﹐总获六百五十七部”。由上述可证,玄奘在贞观元年西行是可信的,并不是贞观三年才开始去西域的。此时洛阳城内哪会有他出家的净土寺呢。
五、有一种说法,说"东都净土寺说的很明确,其定位是东都。伊阙县非东都,故而伊阙县的净土寺非东都净土寺。自然玄奘法师在此出家剃度之地之说就难以成立”。
这种说法,是没有弄明白位于都城南大门口的伊川县、伊阙县,在隋炀帝建东都和隋唐交替之际时的归属变迁情况。自然对玄奘法师剃度出家的净土寺究竟在哪里搞不清楚。
玄奘出家于东都净土寺,史料有明确记载:《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東都淨土道场。”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册 No. 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沙门慧立本 译彦悰笺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曰:“此公之扬焉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又少知色养,温清淳谨。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观之,则郑卿之言为不虚也。
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 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城为桀、跖之窠,河、洛为豺狼之穴。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虽王、董僣逆之衅,刘、石乱华之灾,刳剒生灵,芟夷海内,未之有也。法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时武德元年矣。
玄奘法师由净土寺迈出了西行求法的第一步,这是历史的真实,如果没有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碑文作证,不知道还会衍生出多少“说法”?
......................
伊川净土寺出土一方元代塔铭 上书“云山舍利之塔”
来源:洛阳网
“云山舍利之塔”究竟代表什么伊川净土寺发现一方舍利塔的塔铭,其时间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有网友认为,这说明净土寺曾有“舍利塔”。同时,相传净土寺乃玄奘出家之地,玄奘西天取经回
“云山舍利之塔”究竟代表什么
伊川净土寺发现一方舍利塔的塔铭,其时间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有网友认为,这说明净土寺曾有“舍利塔”。同时,相传净土寺乃玄奘出家之地,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将带回的佛舍利分一部分供奉在净土寺,也是顺理成章的。该网友推断,净土寺可能会成为第八个有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地方。失落的皇家寺院 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净土寺”,您至少会看到12个“净土寺”——山西净土寺、河北净土寺、黑龙江净土寺、江苏净土寺……洛阳伊川净土寺毫不起眼。
可当我们向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专门从事佛教考古的杨超杰说起这座寺庙时,他却非常激动:“那可是座皇家寺院,光一块建造大殿用的石头,都不是一般建筑能用得上的。”
净土寺位于伊川县白元乡水牛沟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虽然寺院里多数建筑都是新的,但与一座仅存的大殿组合起来,整体也颇显气势。大殿在寺院后半部分的台基上,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前廊的柱子是并不多见的砂岩质地,看上去十分雄伟。房脊上的各类砖雕更是花样繁多,形象逼真。
杨超杰说,史料记载,净土寺始建于北魏天赐元年(公元40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曾是一座皇家寺院,被称为东都净土道场。近年来净土寺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立的《净土禅寺记》碑刻、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立的《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刻等,也印证了这一史料。
进入大殿,我们看到了杨超杰提到的那块石头——大殿的基座,厚30厘米,宽44厘米,长约2500厘米。“如此巨大的建筑石材,一看就知非寻常建筑所用。”多次主持重大考古发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严辉说。
更让两名研究员兴奋的是大殿顶部的几何纹饰。“这样的几何纹,在全国的寺院中都是罕见的,到底是何寓意,现在还不好说。”杨超杰说。
大殿顶部的梁架上,还有许多彩绘,有龙,有凤,线条流畅。在严辉看来,这样的笔法也非普通人所为。
顶部两侧还有许多彩绘的壁画,以及一些与寺院整体氛围并不搭调的道家特有的阴阳鱼图案等。
塔铭面世,净土寺又热闹起来
昔日的辉煌早已远去,最近,一方塔铭又让净土寺进入众人的视野。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净土寺发现了一方舍利塔塔铭,塔铭的时间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该网友认为,这方塔铭的出现,说明净土寺曾有“舍利塔”。同时,伊川净土寺相传为玄奘出家之地,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将带回的佛舍利分一部分供奉在净土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该网友推断,净土寺可能会成为第八个有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地方。
果真如此吗?净土寺的如琛法师带我们欣赏了这方塔铭。
它是一块宽约20厘米、长约40厘米的石头,上刻“云山舍利之塔”,两侧的文字记录了建造舍利塔的时间及修建人等内容,为“菩大元國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主持門资惠整等匠人李二建”。
如琛法师说,这方塔铭是去年12月底被发现的,当时寺院附近一户人家翻修房子,发现了其中半块,看到上面有几个字,就送到寺院让她看。
看到“舍利之塔”四个字,如琛法师非常激动。她说,这些年来她曾到处查阅资料,了解到净土寺在历史上屡经修建,规模宏大,曾拥有中佛殿、大佛殿、六祖殿、天王殿、金刚殿、观音殿、伽蓝殿等多座殿宇。
因历史久远,这些建筑大多被毁,关于寺院历史的各种碑刻也都不复存在,仅存一座大殿勉强见证寺院昔日的辉煌。“‘舍利之塔’这四个字,至少说明净土寺曾有塔林,有‘舍利塔’,规模很大。”如琛法师说。
见如琛法师对这块石头这么感兴趣,另一名村民立马想到,他家的杂物堆里有另外半块。
两块石头一拼,严丝合缝,“云山舍利之塔”六个字呈现在大家眼前。 从石头的大小和文字来判断,杨超杰认为,它应当位于“舍利塔”的塔身。
这六个字也让水牛沟村的村民激动不已。一位上年纪的村民说:“听说只有佛祖才有舍利,这说明咱净土寺以前藏有佛祖的舍利啊!”
关于净土寺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事实真如网友推断、村民所言吗?杨超杰说,如此判断为时过早,原因有二:首先,舍利其实有两种:一种指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另一种指的是七宝,也就是用水晶、珊瑚、琉璃、琥珀等七种珍宝组合在一起供奉在“舍利塔”内,也叫舍利。“目前,全国许多寺院号称藏有佛舍利,但真正和史料记载吻合的并不多。”杨超杰说,因此我们还不能贸然推断塔铭所在的“舍利塔”藏有佛舍利。
其次,伊川净土寺到底是不是玄奘出家的净土寺,学界一直有争论,目前尚无定论。杨超杰说,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玄奘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后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取经。
东都洛阳净土寺到底在哪里?
从近些年的研究情况看,从古到今,洛阳及其周边有很多净土寺,伊川净土寺只是其一。巩义石窟寺初为卧龙、普净、莲花三寺,唐改莲花寺为净土寺,清改称今名。有史学界人士认为,这座寺院离玄奘的老家也很近,极有可能是其出家地。
洛阳市著名学者徐金星在《玄奘出家的净土寺在哪儿》一文中提到,除了伊川净土寺、巩义石窟寺外,东都洛阳净土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其原本是北魏时的洛阳净土寺,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从北魏洛阳城迁建于隋都洛阳城建阳门(今李楼乡楼村东侧)内,4年后,玄奘在这里出家。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即玄奘“西天取经”那一年,净土寺又被迁建在上东门(今塔湾村南)内毓材坊。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僧人法明、薛怀义等奉上《大云经》,经中说太后武则天乃弥勒佛下世,应代李唐做天下主。不久,武则天下令:东、西二京及各州,各建大云寺一所,收藏《大云经》。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东都洛阳净土寺改称大云寺。后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净土寺被毁。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真正的净土寺早在唐朝已被毁掉。
(注:那种引用“净土寺是大业四年从故城迁到隋唐城建阳门内”的说法,仅是清朝人徐松在其著作中“毓才坊”条下标注的一种说法,徐松说毓才坊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从故城(北魏洛阳城)迁建于隋都洛阳城建阳门(今李楼乡楼村东侧)内。但查阅北魏关于洛阳寺院的地理历史名著《洛阳伽蓝记》,那时的北魏洛阳故城区域并没有净土寺。更重要的是,八十年代伊川净土寺附近出土的《净土禅寺记》石碑,此石碑碑文记载此寺创建于北魏天赐(404)年间,有当时洛阳、汝州、伊阳、嵩县许多著名寺院主持和主管僧会的签名,远在徐松之前300多年前就有了,清朝人徐松没有见到净土寺的石碑,自然记载失实了。)
杨超杰说:“这方塔铭的出现,仅为寻找真正的净土寺提供了一点线索,其他说法都是推断。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必须经过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方能得出结论。”
---
唐代高僧逝世后葬于都城外龙门南伊川境内右岸,建塔旌表,不是稀奇事。在《宋高僧传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就有记载:“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附录
“‘舍利之塔’这四个字,至少说明净土寺曾有塔林,有‘舍利塔’,规模很大。”如琛法师说。
清人徐松辑录的《元 河南府志》和 清《 唐两京城坊考》毓财坊条下,加注有一段相同的内容:“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授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这段话被引证为“净土寺在洛阳而不在伊川”的“史料”。
关于徐松说的这个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前文已论述,后魏(北魏)故城原本没有净土寺,故“隋大业四年(净土寺)自(后魏)故城徙(隋东都)建阳门内”是无源之水,不可信。又说“贞观三年复徙此(毓财)坊,天授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把赫赫有名的东都净土寺“徙来迁去”,随意玩弄于笔下。其实,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多余空话。过最崇尚风水,尤其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受道教影响,寺院选址极为慎重,必找名山大川风水绝佳之处建佛寺,因而留下“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美言。试问,全国有名的寺院,有这么胡乱迁来迁去的吗?
伊川的东都净土寺,虽距都城偏远,且沟深巌幽,幼小的陈袆(玄奘),9岁来到在这里,13岁剃度出家,史料有明确记载:
一、唐 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四子 袆)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二、 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记载:“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
三、 《旧唐书·方伎传·玄奘传》的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
隋大业三年(607年),8岁的陈祎母亲病故。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人修大运河。其时,陈袆的父亲陈惠,任隋江陵县令,因不忍心驱百姓于水火,心中惶惶不安,急火攻心而去世。9岁的小陈祎从江陵回到洛州偃师缑氏陈河村。
陈祎的二哥陈素已出家为僧,在龙门石窟南的东都净土寺,化名长捷。闻弟陈祎孤苦无依,将弟弟接到净土寺。
四、陈袆(玄奘)13岁在净土寺剃度出家,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
五、 玄奘到净土寺习佛,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有明确记载:“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翘心净土
六、玄奘幼年出家于藏在山沟里的净土寺,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有记载:“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龆龀之年 匿迹幽巖 栖息三禅
龆龀之年[tiáo chèn]指年龄在七八岁的儿童。《东观汉记·伏湛传》:“齠齔励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匿迹幽巖。栖息三禅。述说的是尚在儿童时的小陈袆,随二哥到藏于幽深山沟里的净土寺中修行。唐代徐惠有诗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意思是,仰望着幽深的岩石而眼波流盼,抚摸着桂花的枝条而凝神冥想。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年少时才华出众,唐太宗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其时唐太宗广修宫殿。徐惠上疏剖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对她厚加赏赐。
栖息三禅。三国魏文帝曹丕《莺赋》:“託幽笼以栖息。”《楞严经》:“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禪。”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就是说,幼年的玄奘是到藏于幽深山沟里的净土寺修行,虽兹寺幽深清净,但从此脱离了滚滚红尘,结束少罹穷酷的日子,内心是欢喜的。
由此也表明,玄奘确实是出家于藏在山沟里的净土寺禅院。如果东都净土寺在洛阳都城内,太宗皇帝绝不会用“龆龀之年,匿迹幽巖”来描写“幼怀贞敏,翘心净土”的玄奘出家禅院。
净土寺出土石刻《赠昭然心然净土寺上人》,描写净土寺的环境:“绝顶皆岩石,崎岖一路通。断岩流碧水,古木惹秋风。丈室三乘透,法神五蕴空。道林棲隐处,清静与君同。”印证净土寺是“匿迹幽巖”。
七、 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碑文记载:“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订盟泉右,瞻被水峪曰净土,万世上祀,宫墙庙貌。蜿蜒青龙,驯伏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至。”
碑文中的“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说明净土寺属于洛阳管辖,有“官林”。
唐代诗人、翰林学士李翰的诗,也印证唐代净土寺一带林木繁茂。李翰由南方赴当时的京都长安,路过此地,曾夜宿净土寺南边的金山寺,写有《过金山寺》诗, 诗曰:“过尽伊阳第几滩,偶从方外驻征鞍。林深月转松悺暗,虚塌云浸布被寒。梦寐也思王事重,驰驱敢惮客程难。山僧剩有殷勤意,煮烂胡麻当晚餐”。
诗中描写的“林深月转松悺暗”,就是描写此地林木繁茂,月下树影更显得幽深昏暗。当时金山寺的老僧人为他煮胡麻(芝麻)粥充饥,当晚这位翰林学士夜宿金山寺,梦中也想的是国家大事,实在令人感动。
另一位唐代诗人李颀(qi), 写有《春日从伊阳郊行逶迤道中讯九老结社地因宿金山寺》,诗曰:“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边。峰峦低枕席,世界接人天。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还”。
诗中的“东林曙莺满”,说金山寺东边的树林,在天快亮时分,看到晨曦中的树林落满了夜莺。
伊川白元五里三寺院,是夏堡的清凉寺、鸾浴沟的净土寺、白元村的金山寺。净土寺位于金山寺的东北方,如今在金山寺山顶可以看到净土寺,是因为林木被伐光了。在唐代漫山遍野林木茂盛,在金山寺山顶是无法看到净土寺,只能看到“东林曙莺满”。
唐《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在弥留之际,曾“梦见百千人形容伟大俱著锦衣。将诸绮绣及妙花珍宝装法师所卧房宇。爰至院后山岭林木。悉竖幡幢。众彩间错并奏音乐。门外又见无数宝舆舆中香食美果色类百千。各各擎来供养于法师。法师辞曰。如此珍味证神通者。方堪得食”。此梦景描绘的“山岭林木,香食美果色类百千”,正是玄奘法师怀念当年在东都净土寺禅院的亲历美景。与唐诗所描写这里山岭“林深月转松悺暗”,“东林曙莺满”相吻合。
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是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请太宗皇帝写序言。玄奘「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中说﹕“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藏,寻释迦之遗旨﹐总获六百五十七部”。帝先许作新经序。机务繁剧未及措意。至此法师重启。方为染翰。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凡七百八十一字。神笔自写。敕贯众经之首。帝居庆福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寮宣读。霞焕锦舒极褒扬之致。其词曰: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