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内涵
认识的问题,要用认识的规律来分析。所以,要首先讨论认识的规律问题。
新实践论
对实践内涵的理解,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为使实践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实践的内涵做深入地探讨。
实践是人这一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实践是人的群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的角度来说,实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变革。客观事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某种途径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感知。眼、耳、鼻、舌、身是人的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发出的光、声、嗅、味、触信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也可以通过一些工具的变换传递,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望远镜、显微镜观察事物,通过助听器、接收器听声音,就是客观事物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某种措施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使客观事物发生变革。用手扒土,是直接影响,用镐刨土,是间接影响。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在感知的实践中,通过神经系统传入人的大脑,形成与改变主观认识。人的主观认识,通过指导变革的实践,改变客观事物、创造新事物。挖河道、修堤坝,移山填海,是改变客观事物,机器、房屋、火车、轮船、飞机、人类生产的一切产品,都是创造的新事物。在变革的实践过程中,同时通过感知的实践,获得了与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相关的各种感性信息,拓宽与深化了主观认识的范围,丰富了人的知识,并且训练了人的操作技能,开发了人的智能,改变了人的素质,提高了人适应、认识、变革、驾驭、创造客观事物、改变事物之间关系的本领。通过变革客观事物的实践,使主观认识转化成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也检验了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这是人这一主体和他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相互统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与科学的思考方法,决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决定产品的面貌、属性、结构、功能。存在不能完全决定主观认识,只能决定符合实际的正确认识应该是什么。错误认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什么因素能决定它应该一定是什么。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在有效的技术条件下,能决定产品的存在。存在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实际关系,只能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存在普遍的谁决定谁的问题。物质决定精神的观念,是金钱万能思想的理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