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了趟杭州,此次之行倒不是去游山玩水(虽然在西湖边上的饭庄吃了饭可还是没进去看看),而是去感受那里的创业氛围,也接触了几家公司,有草创期的,有做了一定的规模的,有的即将上市的。
接下来分享几家做农业电商的项目。
第一家的做的是:智慧农业,他的商业模式是围绕农作物从生产到采摘通过硬件监测设备加软件的智能监控,把控农作物的质量,对接其他的电商销售平台,从中抽取销售点。
硬件的设备主要是监控农作物什么是需要浇水、什么时候需要除虫等等。未来通过软件采集的大数据的分析土地、人、以及产出的农作物。
第二家做的是:一个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当地政府补贴进行电商人才的培训服务。通过培训加学习之后,帮助当地农作物的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实现产品的供销,以及开设当地的特色馆。后期是由政府牵头年补贴当地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采购他们的服务,目前在全国有10几家分公司。
这次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他们的十周年,且不说他的商业模式如何,单是能活下来10年都是我们创业者该去学习的。
第三家做的是:农业电商平台,依托一线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通过组织全国优质农业的精品农产品,通过政府的背书,电商营销,实现产销对接,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
线下做了展示体验馆以及社区网点,建立了仓储中心。线上平台美农网,在这之前他们在做的是农产品品控与可视化追溯的整体方案,现在不管你是在体验馆还是线上平台只有扫描一个二维码就可看到该产品从生产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原料质检、成品检测、成本包装、仓储物流等等。
这样的话,你购买产品是不是很放心? 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事情,很多的产品都是可以追溯的可视化的 。
因为消费的升级,从过去很吃饱,到现在的能吃好而且还得吃得放心,因为食品安全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啊!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程后在他们的平台销售的品牌具有溢价的空间,比如你的土鸡蛋是卖25元一斤 ,在这个平台可以卖35元一斤。
这里跟分享一点,当我们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选择要进入的行业和领域的时候,一般来说,选择有国家或地方的政策福利,资本比较火热的领域,这样既有政府的支持还可能拿到资本的助力,胜算就比较大。
另外一点这几家的是虽是围绕这农业电商在做,但商业模式各不相同,所操作的流程跟匹配的资源也会差很多。这三个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是从他们自己最擅长的点出发去设计的商业模式。
但我个人最看好第三家,它的基础设施服务很完善了,加上他们是直接冲着资本去的。
而第一家考验他的就是软件开发和硬件设备的可用性,以及市场的接受情况,未来能否复制到其他的城市。
第三,未来不管我们的模式如何,一定是可以沉淀数据的,因为未来的广告越来越贵,这三个平台都在累积数据的事情。
回来的最后一天去见了投资人,如果你想融资,想知道如何把投资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那就必须得了解投资人的思维。
我整理了以下几个见面之后投资人问的比较典型的问题:
1、你的对标企业有吗?是哪个?
2、获得客户的成本是多少?
3、跟竞争对手相比,你的优势在哪里?
4、如果最后做的是一个平台,平台就是数据就会打散,在进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你以什么样子的切入点让别人愿意使用?
5、在没有盈利之前,就该想到什么节点需要融资?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匹配?因为之前很多的公司在融完A轮之后,没有后续的融资最后公司就死掉了。
在这次接触投资人时让我学到,投资人关注什么,以往一直觉得商业模式非常重要,这次直接颠覆三观啊,有人说投资人即是天使也是魔鬼,不无道理。
他们甚至不那么看重你的商业模式是否合理,只要你的战略和战术逻辑上讲得下去,他们看中的是能否从你这个公司获得利益,能否把这个盘子做大,让谁来接盘。
感受到资本的趋利性,假如以后我们公司融资,我们该摸透投资人的思维,他能给你带来什么?不然很有可能葬送了自己辛苦做起来的事业,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是余伟,私人微信号:97325132,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余拉比
转载请标明出处并作者的微信号,否则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