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中国自主高端品牌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系统里,品牌的触角国际化日趋激烈,亦日臻完善。于是,有人认为,现在的品牌要做的就是国际化。名牌产品作为工业文明的成果,理所当然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名牌产品是人类物质产品与文化的结晶体,因此没有国界。
品牌国际化,要求企业创造出的产品首先成为名牌!这个名牌不但要为本地区、本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只有走出国界,去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领略到它的风采,享受到它的文明,这样的名牌才能堪称世界名牌,才能称为真正的名牌。
“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而近几年,“中国制造”大有在全球遭遇滑铁卢之势。君不见,中国玩具被召回、牙膏、药品受限制、一些产品甚至在美国、欧盟遭双反……其中当然有多种因素。由此,令人们想到的是创品牌和名牌的民族性问题。
怎么样才能创国际品牌?创品牌必须突出民族性才能走向世界!名牌产品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某个企业在自己的物质、文化基础上才创造出来的,因此,它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民族性。纵观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名牌,都有它永远抹不掉的民族痕迹,这种痕迹是建立在消费者的观念上的,当人们一提到某个名牌,人们就会立刻意识到它是哪个国家创造的牌子,其质量、性能怎样。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固然可以用它的GNP来表示,但是名牌的拥有量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能显示出它的国际竞争力。正如奥运会上各国选手所拿到的金牌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竞技能力一样,名牌的数量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直接表现。
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看到了未来的世界经济主要靠电子和汽车两大产业。因此,韩国人励精图治,在电子业创出了“三星”和“金星”两大名牌,在汽车业创出了“现代”和“大宇”两大名牌,获得了经济起飞的实力,成为了“四小龙”之一。
今天,我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创出了一些名牌,但是,这些名牌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创出的名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只在规模经济要求较小的行业里创出了一些拿得出手的名牌。如计算机汉字编码系统有形码、声码、郑码、钱码等上百套编码系统,又如茅台、五粮液等白酒品牌。
但是,名牌是参天的乔木,不是灌木丛,如果一个行业里名牌林立,那么,可以说这个行业也就没有什么名牌。在这个问题上,在我国不仅仅表现在电子行业,白酒行业,而且汽车、啤酒、饮料等行业也是如此。
名牌具有国际性,同时也不能掩盖它的民族性,相反,“民族性的才是世界的”。名牌在空间上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名牌自身的文化丧失,相反,名牌的文化内涵从来都是民族性的,从来就没有国际化,否则,名牌存在的基础也不存在了。从民族性文化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的名牌建设,并不是要煽动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试图为名牌的成功之谜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并意在指出,即使是在国际化的今天,国际名牌的成功之源仍是这个名牌的民族文化特质。在热衷于与国际接轨的时候,名牌建设不能指望做成一个“没有自我”的国际化名牌。
进入21世纪,中华崛起,世界腾飞,因此,中华儿女应当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拿出更多自己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名牌来,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名牌恰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幻想在一夜之间会铺满玫瑰花。要建立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牌,就必须坚守名牌既定的立场与原则,正视困难与挑战,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稳健经营,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和累积丰厚的名牌价值。否则,在不断的“变通”中将辛辛苦苦积累的东西轻易放弃掉,将极大增加了品牌成长的成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CI一日三变,对公众缺乏吸引力;幻想“东方不亮西方亮”,在所有领域都能左右逢源,这样的品牌,永远也成不了“航空母舰”。因此,实现作为品牌基础的文化的创新,赋予名牌以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中国名牌真正成熟的必由之路。
当下,名牌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生存、突围;我国一些刚刚成长起来的品牌稚嫩的肩膀上就担负着“5-10年内冲进世界500强”的使命。因此,必须将忧患意识发展为长远观念,着眼于长期利益。这既是我们的民族必须实现的自我超越,也是当前名牌建设的重任之一。
创新是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打破旧观念,寻找新机遇,是名牌创建精神的特质。只有当创名牌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不可分割的文化组成部分时,名牌才能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