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分析中的思想方法错误


     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做供求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从供求矛盾到供求均衡,以至于后来上升到用豪华数学分析包装的一般均衡理论。然而不幸的是,这是从一开始就误入的一条歧途。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也仅仅是交易行为,而既不是交易之前的生产,也不是交易之后的消费。作为生物,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以所谓的"消费"形式存在的,如果人死了、人类灭亡了也就不再消费了。而消费的对象物品是通过所谓的"生产"获得的。消费和生产有时就是一体化的,不仅是生产汽车飞机电脑这些现代工业品叫做生产,最基本的鲸通过过滤海水搜集磷虾这种行为也是生产和消费二合一的,猢狲猿猴和人类的采集都是如此。

    人类区别于其它非人生物的地方就是发展出了制度化交易行为,所以,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指交易而不是交易前后的其它行为。否则,我们就应该有猴子经济学、蚂蚁经济学、老虎经济学甚至是一颗植物的经济学存在了。要单纯了解交易前后的生产和消费,我们人类还有各种科学知识和手段,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数学天文气象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文化艺术等等,根本无需所谓的经济学。

    了解了"经济"一词的含义,也就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干什么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的。而非你现在看到的几乎无所不能的经济学。

    交易行为显然并不是生物界的必然生存方式,因为迄今为止没有见到非人生物具有交易行为,尤其是制度化的市场行为,惟人如是。故而,经济学可以说只因交易而存在,而非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

    经济学并非没有注意到交易,然而,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误解了交易。交易,就是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私有物的所有权。«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谓之"2+2"。而交易按照什么比例进行或说交易的比例,一个换多少,就是所谓的"价格"。

    但是,传统的经济学,不论什么流派学派,现在的交易的概念基本都是2+1而不是2+2。他们把市场交易简单的区分为买方和卖方,卖方的行为取名叫"供给",而买方的行为名曰"需求",供求关系由此产生。在这里,需求者所需之物和供给者供给之物是同一对象物,供和求都是针对一种物品而言的,交易是互易,而今只见供给者拿出来的东西,却不见需求者拿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交易的对象物了!也就是说,传统的经济学一直在围绕着一种物谈论供求而非真正的交易。

     经济学原本也不是没有注意过真正的2+2交易,但是后来三思不得其门路无果而终干脆放弃了。马克思也是从研究两种商品的交换开始书写«资本论»的,但在接近真理一步之遥时和价格概念的正解失之交臂。科斯在苦思冥想不得要令之后无奈宣号,研究在森林边两个人交换核桃和桃子的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知道交易应该是两个人交换两种物,而非围绕一种物的供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真正进入经济学殿堂的敲门砖。

    按照2+2的思路,有两个人两种物,两个人是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是所求之物(交易之前对方所有之物)的需求者,他们是所供之物(交易之前自己所有之物)的供给者,即针对两种交易物互为供求者或互为买方和卖方。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供求关系,但却不是习惯上所谓的围绕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或者说,任何一宗交易当中,因为交易必然涉及到两种物,都存在围绕相交易的两种商品的两个供求关系而不是一个供求关系。现在商业上所谓的"某某商品市场",其正确的经济学说法应该是"某商品与货币的交易市场"。

    再进一步,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所谓的"供给"其实是不存在的。行为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一切自主的操作行为都是以需求动机为基础的。所谓的"供给"其实不过是为了实现自身需求而不得已而为之付出的代价罢了。商人不会供给你食品衣物,那只是他谋求你口袋里的支付物不得不按照约定付出的代价。在私有制度之下,在私有者为私利最大化合情合理的社会氛围中,没有人会为他人的需求而去供给什么东西,把支付和兑换交易说成是"供给"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

    要求偿付对价,就不是供给。真正的供给,是单方向的价值流动,不是价值对流,不谈对价,它只可能存在于"公"的概念之下。就像老鸟会不辞辛劳口含虫草归巢哺育小鸟一样,就像家庭共产主义父母把辛劳所得无偿给予子女一样。所以,供给一词对应的是公有制,而私有制下的市场上只有赤裸裸的交易而没有供给。«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一书说,经济学的鹦鹉只需要学会需求这一个词就行了。

    到此大家应该明白,传统的经济学把供求挂在嘴边,其实连自己说的供求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么,据此建立起来的貌似头头是道的理论与不知理论基础是什么的分析究竟有什么效用自然可想而知了。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2+2概念之下的交易,是真正的交易,而不是狭义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所说的两个交易者,并不一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商人。商人,可以直译为交易者。商人之间的交易,由于其不是所交易的两种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仅仅是拥有者,所以,在交易当中他们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即价格进行交易,很多时候是和两种商品各自的消费效用和生产成本并无关系的。

    效用论在现代经济学当中占据很大分量,但对其中的思路错误却毫无觉察。考虑效用是可以的,但效用论者至今并不知道什么是效用,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含混不清,就此展开的一套理论自然是一塌糊涂。实际上在正确的效用概念之下,即便是考虑效用,任何一宗2+2交易当中都(至少)存在4个效用变量——A、B商品对甲乙双方各自而言的效用。

 

    谬误重复多了就容易被人当作真理,就一种商品谈供求谈交易,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仅是商业习俗而且登堂入室变成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众所周知的微观经济学里的所谓供求曲线方程,无不是在对着一种商品谈供求谈市场谈交易。

    由于这种围绕一个商品的供求分析的荒谬,经济学学生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那就是,对于任何一宗交易来说,供给量和需求量永远是相等的,卖家卖出的量和买方得到的量就是一个量,围绕一种商品的供求比永远为1,供求永远是绝对的平衡!出了这种疑问之后,究竟是如何释疑的?则是各有奇招了——视而不见、自我说服、不了了之……接下来是一如既往地针对一种商品把供求割裂开来,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各自孤立的所谓分析。

    令人可笑的是,这种"割裂相互关系的关系分析"还有一套非常权威的方法论,即马歇尔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里引入的"假定其它条件不变",这个方法被后来者一直遵从,撒谬尔森在一版再版的«经济学»中就重点强调这个研究经济学的"马歇尔要领"。供给曲线方程和需求曲线方程就是这种思路,在研究所谓的供给(需求)时,经济学家会按照马歇尔要领,先假定需求(供给)是不变的!这就像是市场上让同自己交易的对方先人间蒸发或做木偶旁观,自说自话来决定一场交易。

 

    同样到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里,这种就着"单一商品"谈交易的习俗依然如故,例如部门分析法,只是从总体上把供求双方变换一个名称,变成了"厂商"和"居民",围绕的依然是居民所求的、厂商所生产的那个商品。在此,交易不见了,或者说只看到有两个交易者,却不谈他们在交易什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变成了连一株病毒都会进行的生产和消费。

    真正的自由市场上,两个交易者是平等的,自由是双方的而不是某一方独享的。鸡蛋换取盐巴时两个人是平等的市场地位,我们不知道谁比谁更高级一层,没有一个凌驾于另一个之上上帝或一方屈从于另一方的仆人,交易双方都有基于自己承诺的让渡而获取对方应允的支付的充分的、对等的权力。

    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被角色界定为供给方的厂商都"接受"这种"对着单一物品谈交易"的思维逻辑。所谓顾e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就是如此。这是不是经济学单一关系方法是实践基础?当然不是。被错误界定为供给者的厂商采取什么逻辑和说辞,并不构成经济学方面的方法依据,因为厂商的行为逻辑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只要有利可图,当爷或做孙都无所谓的。

    因为无所谓,所以就有市场双方的强弱变化,而不是理论上的平等,就会有时而是所谓的店大欺客的所谓卖方市场,时而是客大欺店的所谓买方市场。

 

    很快,新一届的经济学院系新生就要入校了,他们很快也会接受到他们学长们所接受到的经济学训练:对着单一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