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端制造业扩张的早期和中期,国家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要扩展低端制造业的生产规模,需要建更多的工厂,更多的生线线,更多的公路,铁路……而这,不仅仅要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还需要大量的钱。与此同时,国家的管理者发现了一件事,低端制造业是赚钱的,是能够解决就业的,只要投钱(包括直接投钱和间接投钱)给他们,去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就能够获得回报,促使国家更快的发展。管理者同时还发现,投更多的钱,经济就发展得更快,投的钱少了,就没有钱去扩张低端制造业,经济发展就会慢下来,就业就不能充分解决。
但这时候,国家也很穷,国家的手中也没有钱,庞大的低端制造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和中期,不能给国家带来足够的收入,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管理者想了一个办法——借钱。
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在经济起步之时,借钱确实是促进经济腾飞的好办法,扩张的低端制造业在当时还有很高的利润,有足够的能力来偿还国家借的钱。问题产生在后面。
注意,这里说的国家借钱支持企业发展,包括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而且以间接为主。间接主要是指借钱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低端制造业生产提供环境……直接就不用说了,由银行给企业提供贷款。
好了,我们说了,国家自己的钱也是借来的,我们先看看国家是怎么借的。
国家借钱的办法很简单——印钞票。通过大量的印钞,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迅速腾飞,因此也就有了三十年经济发展奇迹。
但是,有一个问题,企业向银行借钱要付利息,国家借钱其实也要付息,这个利息就是通货膨胀。
印了更多的钞票,当然就会通货膨胀,物价就会暴涨,这个道理,小学生都明白。所以,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物价就一直是涨涨涨涨……疯狂地上涨。9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92年的物价简直就是一天一个样。
终于有一天,决策者发现要还的利息太高了,不行了。于是,决策者决定减少印钱,以减少利息负担。与此同时,低端制造业已经结束疯狂扩张早期和中期,不需要这么多钱来支持扩张了,而且,高度发展的低端制造业和由此带动的周边产业给国家财政提供了足够多的钱,国家开始有钱了,情况似乎一片大好。只要将以前还的利息慢慢付清,前途就是一片光明了。
时间到了2007年,那一年的年末,财经工作会议已经定调,要在2008年实行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要结束印钱。然后,2008年年中,一切突然改变,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