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城市应急管理受考验 建设海绵城市能解决?


 


       经历入梅以来多轮强降雨和“尼伯特”台风袭击后,继长江流域受灾后,近日我国华北东北部分区域遭受强降雨袭击。强降雨灾情导致一些地区洪涝灾害、菜价上涨、车辆被淹、田间绝收、地质灾害高发、疫情隐患加剧、出行极为不便……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极端天气常态化、轮动化给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仅仅“见招拆招”已经不能应对集束、轮番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建议相关部门从信息共享、决策指挥系统、预案、规划、协调上下功夫,提高全社会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迫在眉睫,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考验城市应急管理水平。中智科博产业经济研究院黄永刚表示: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是实现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处理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系统。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与完善现有各应急系统,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形成智能化的应急网络体系,从而为城市构建一张全面的应急预警和处理的“安全网”,是十三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署。应积极应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控、实时防范,由此提升城市应急预警能力,并促进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在融合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智慧应急领域已形成产业特色。

 

     看看海绵城市如何建呢?

 

      海绵城市建设是让“城市之肺”水系湿地等能正常代谢,“城市皮肤”土壤能正常呼吸。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环节城市内涝的压力,可是又该如何行动呢?

 

      理念转变为先导。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相应的,城市(水)规划缺失严重,面对现有的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我们应以《指导意见》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规划为引领。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与整治的系统工程,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至少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综合考虑。针对城市自然地理、气象条件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解决城市重大需求;充分考虑老城区和新建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避免以下问题:规划碎片化和建设工程化,要认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不能只注重工程施工,片面追求碎片化工程;设计教条化,必须因地制宜,一城一策、一地一策。

 

      模式创新为关键。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采取政府主引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地政府应该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出发,首先要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其次要不断完善标准规范并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再次要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最后要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融资支持,并抓好组织落实。通过层层不断的努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应对暴雨频发带来的种种危机,更能让我们的城市愈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