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的排水问题,国人谈论了不是一年两年了,北京、济南、郑州、武汉......等等,不一而足。本不想再说,但是一看到报道,一场暴雨又是一个特大城市变成一片泽国,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都知道该怎么办,就是不那样办?为什么?经济利益使然。也许把地下管网建的像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样,就不能再挖沟了吧!?
关于排水问题,电视上只报道了大城市的现象,我认为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到农村,都是一个样。我所居住的小县城,一场大雨也是满城泽国,我所居住的棚户区,一场大雨过后积水更是几天不退。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大坑,以备夏天储存雨水,现在几乎都被填平了。而且当年国家还开挖了大量的排水沟,这些排水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没人管了,逐渐也就废弃了,实在有些可惜。
因此,我觉得,排水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政府应该大力重视。特别是近日看了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的文章《内涝凸显城市病》特意转发过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因为雨季就要来了。全文如下:
入夏以来,武汉、北京等不少城市因为突降大雨,导致城市严重内涝,交通瘫痪,公路变河道,出行靠划船,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风云突变,天气无常是自然现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形成严重内涝就是人的问题了,凸显的是严重城市病。
一是城市急剧平面扩张,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个亿增加到2010年的6.5个亿,净增4.8个亿,相当于每年净增城市人口接近1500万,每个月要增加一座120多万人口的城市,这是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过于狭窄地理解城市化,认为城市就是修几条路,盖几栋楼,楼越高意味城市越现代,如果单纯就地面建筑的表面来看,中国的不少城市堪比欧美。然而,城市绝对不只这些,她是一个密集的综合承载体。需要有完善的给排水、煤气、电信以及公交、医院、运动场所、学校、停车场、休闲场所等等相应的系统。我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只重视地面建筑,而忽视了地下工程,导致不少地方不停地给马路做手术,今天给马路开膛破肚,埋进去煤气管道,明天又给马路做拉链工程,埋进去光缆,如此三番。如果就地下建筑看,我国与欧美国家无法比拟,别的不讲,单纯就下水管线来说,他们的可以在里面跑汽车,而我们的连自行车都通不过。在城市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地上建筑有多少,地下建筑就有多少,甚至地下比地上投资更多。一座城市要健康运行,不能亏待基础设施。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入与城市规模呈现乘数效应,即城市越大,越需要投入多倍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上下水管道等。严重内涝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排水管网严重供不应求,雨水的供给水平不会减少,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雨水虽然不是家常便饭三天两头地光顾,但是总是会来的。严重内涝反映的是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和建设滞后,既有排洪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城市排水管网只能承载3年一遇甚至1年一遇的标准,也有管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城市扩张越来越快,表面光鲜,但基础设施标准降低、投资减少,经不起风浪,呈现出虚胖特征。
二是城市过度水泥沥青化的必然结果。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投入巨资,实施道路广场硬化工程,到处是沥青、水泥、花岗岩路面,公园、绿地越来越少,整座城市变成了水泥包,一旦下雨,无法渗透地下,雨水全部通过地下管网人工排出,一遇到大雨,内涝就成为必然。犹如一个人自身缺乏免疫功能,难以健康成长。如果城市规划能够少搞些钢筋混凝土墩子,留出更多的空闲地区,增强城市自身的免疫功能,让更多的雨水渗透地下,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抑制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还可以减轻内涝,相当于建设了更多排水设备。
三是城市过度开发的必然结果。城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扩张将天然土地人工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河湖被填埋,山头被削平,天然河道、天然林地消失了,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城市雨水下泄通道,收集雨水的能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雨水需要通过人工排水管线输送到城市之外。城市规模越大,雨水输送量就越来越多,输送难度越来越大。输送不及就是内涝。显然,内涝是城市破坏自然造成的必然结果。
总之,城市不是若干大楼的简单相加,城市化不意味着水泥沥青化,城市切忌过度开发,内涝是城市病态发展的结果,祈望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