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是不是快了慢了,不能由行政官员说了算,而是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投资者说了算。
金融界专栏发表署名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 李剑阁的文章指出:“我们的资本市场如果一味地为了维护股价放慢新股发行节奏,那股市就变得只有交易功能,没有融资功能。我相信证监会的领导班子在对资本市场完成一系列整治之后,第一任务就是要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这样的话,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和实体经济衔接起来。否则都是资金进进出出的,和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关系。”
根据作者自述,在监管部门工作过,在政府搞过政策研究,后来又做过投行,自然倾向于新股快节奏发行,让中国股市总市值成为世界第一,因为指数不是证监会管控的目标,言外之意就是投资者投资是否盈利不是管理层可以打包票的,要自行负责,从投行来说,也是希望IPO快一点,因为有大把保荐费可以进账,至于政府政策研究,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服务实体经济来看,也需要加快新股发行,但是政策研究不能有失偏颇,IPO快了,股市下跌了,是不是得不偿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均衡合理安排IPO。笔者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李剑阁的观点令人痛心,是不符合中国股市实际的,也是有违客观公正的,从大了说,中国股市一直被市场誉为圈钱市,尤其是伪市场化改革的三年,以占世界10%的GDP比重完成了世界50%的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一连三年IPO数目和融资都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股市也是一连三年涨幅都位居世界末尾之列而熊冠全球三年,这怎么可以说是“一味地为了维护股价放慢新股发行节奏”,笔者实在想不通,也不明白!这样的股市要说只有交易功能,没有融资功能,笔者觉得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很难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竭泽而渔的融资。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今年已经完成上市的58家公司,其首发募资只有239亿元,就新股发行而言,一个月保持10-20家新股水平,其节奏与15年上半年相比有所放缓,但无论放在哪一个市场节奏都是不算很低的,甚至可以说是较快的,已经非常照顾融资者的利益了,何况上市公司增发募资的5755亿元,这在所有市场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今年上半年,据媒体报道,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7.14%,3000点大关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创业板、中小板、深成指的跌幅差不多,均在17%到18%之间。在全球股市跌幅榜上仅次于意大利股市和日本股市,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2864只A股中只有512只上涨,占比仅17.85%,下跌的个股占比超过八成。其中497只个股跌幅超过30%,有14只个股甚至被腰斩以上,每户损失16.68万元。因此一味为了维护股价而放慢新股发行的意图笔者是较难看到的,难道一定要不顾市场实际,大发新股,把股指打压到见不得人才是真理吗?!才是不利用限制新股发行维护股价稳定吗?!
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来看,美国有几百年的历史才有3000多家存量公司,而中国仅仅用了30余年就与美国资本市场存量公司旗鼓相当,成为市值世界第二,可见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是远快于世界主要股市的,这样的奇迹就是美国高官在参观中国交易所的时候也是连称不可想象,怎么可能说为了维护股价而放慢新股节奏呢?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 笔者根本没有发现“一味地为了维护股价放慢新股发行节奏”的迹象,而是市场虽然跌跌不休,管理层依然在快速的发行新股,股市交易功能依然缺失,因为中国股市再次垫底世界股市人均亏损高达16.68万元,融资功能依然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因为融资节奏和新股数目在世界股市中依然位居前列。李剑阁得出如此观点笔者不知道用意何在?逻辑何在?事实何在?
难道中国股市只能有没完没了的融资,才能说健康吗?才能说正常吗?李剑阁曾经是证监会副主席,有这样的逻辑指导工作,难怪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没有走出圈钱市的怪圈,被市场人士誉为埋葬中小散户的万人坑,投资者的削骨器。难怪中国股市长期以来牛短熊长,难怪长期下来投资者七亏二平一盈利,想想真是痛心。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新股发行暂停,来避免股指进一步下挫,这是维护股价的一种不得已举措,是因为中国股市的股指跌幅实在太大,下跌周期实在太长,已经引起投资者普遍恐慌,如果继续放任下跌就会出现巨大金融社会问题,证监会不得不宣布暂停新股发行,但是宣布暂停新股发行以前,都有一轮快到不能再快的新股大发行,严重透支了未来新股发行的数量让市场不堪重负,这不是维护股价,而是违背科学发展的的不良后果。
回顾李剑阁先生有关IPO言论,还真是有不少出彩之处,李剑阁曾在2012年全国“两会”时提议应通过市场力量调节一级市场发行节奏,放开IPO存量发行的过度限制,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第一天李剑阁接受采访时指出,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因为新股发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A股会出现恐惧IPO现象,李剑阁表示这是市场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不能顺应这种不成熟的市场心理,越顺应就会越不能形成理性的市场心态”,“香港市场从来都没有说过停止IPO,企业会掌握上市的节奏,什么时候发行,什么时候不发”
笔者认为李剑阁先生发表上述言论是无视中国实际的,在中国居民平均收入并不高,只有美国几分之一,可用于投资的富余钱财并不多,更为突出的是中国股市由于制度不健全,非常容易推高股价减持获得暴利,加上地方政府的各种奖励政策,产业资本可以不要承担太多法律风险来掠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资本市场对新股发行吸引力实在太大,大到可以等上几年也在所不惜,这是世界资本市场所没有的,所以也就有了世界独一无二的IPO堰塞湖,如果不加控制的话,新股发行就会如暴风骤雨般血洗资本市场,IPO浪潮就会淹没整个股市淹没千千万万投资者,作为曾经的证监会主席,不去反思资本市场的弊端,不去思考研究中国股市缘何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IPO堰塞湖,不去建议完善资本市场各种制度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反而片面强调融资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无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与发展,只能走入历史的死胡同。
一地一政,因地制宜,这是政策制定的初衷,中国资本市场与香港欧美成熟市场有着巨大不同,岂能一视同仁,欧美股市有IPO堰塞湖吗?,没有,既然没有,投资者何须担忧新股节奏不能够控制,欧美股市对上市有那么大吸引力吗?没有,所以管理层也就没有必要过度控制新股节奏。在美国等成熟国家缘何没有IPO堰塞湖,人家有完备的集体诉讼机制,有令人生畏的萨班斯法案,有安然公司造假案例摆在那儿。在美国公司不再拿上市成为衡量公司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一种巨大福利,而中国恰好倒了过来。上市成为某些公司发展终极目标,一旦成功上市就等着清仓套现离场。
中国股市自身有一个巨大IPO堰塞湖难以化解,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也难以化解,但还是有人士大力推崇国际版,希望让国际大鳄来中国融资,美其名曰市场国际化,让中国投资者投资世界大公司,但我们看看国际版第一股的表现,能为中国投资者带来什么?能分散国内投资者投资风险吗?国际版也是李剑阁先生所大力倡导的, 李剑阁先生在15年两会期间提出“应该加快进程,推动国际板早日推出,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分散国内投资者的风险,为抑制资产泡沫、释放流动性过多的压力创造条件。”。
如果中国股市没有一个IPO堰塞湖,承担的IPO压力不重,考虑向外国资本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外公司来中国上市并无不当之处,但是目前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压力大到市场透不过气来,需要依靠行政调解来化解投融资平衡,此时重提国际版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历史上对国际版就十分反感,多次导致中国股市千股跌停,市场可以说是闻国际版而闻风丧胆,被誉为棺材板。何况中国股市流动性本身就不充裕,处于严重缺钱阶段,证监会需要不断吸引长线资金进场。
资本市场与经济和投资者的关系,关键之处在于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而不是为了经济而不顾市场大发新股。资本市场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载体。
身为国家高级官员,笔者认为要谨言慎行,而不能胡乱吹大炮,言多必失不说,也显出自己的外行,也会显出自己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实,只是关起门来做学问,是会引发各方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