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应该是国进的关键之年


  2016年,应该是国进的一年。而不是像严介和说的「国退民进」。国进的方式要转型。国家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形式为小微企业补充股本金。这种进一定要进。有朋友问,钱从哪里来?只要国开行、农发行、中央转移等财政资金或低成本的国外资金借给当地投资公司就可以有钱。现在正是国家资本发展股权投资的良机。中国经济下滑,货币政策中性,去杠杆,使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过去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融资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难度增大,很多企业只能选择股权转让融得发展资金。因此,股权投资机会增加,投资成本降低。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货币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整个经济拉不起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许只能是创新财政使用方式,并依赖财政支出更有效率。这是政府能够控制的环节。至于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则是企业家所要考虑的事项。民间投资听信的是市场和利润,而不是政府。客观的说,现在市面上活跃的民间资本有多少可以划到长期投资者阵营?要打个问号。如果采取鼓励和扶持创业,以政府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重,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是不是就能阻止投资下行,并解决消费与需求不足问题?现在PPP效果不太乐观。有的甚至已成为利益集团新的寻租模式。现在的政策,财政支出给富者过多,给穷者偏少,中国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有相当比例被富者占用了。联系实际工作,我们可以对此一下,操作运用国有资金的人有什么特点,运用民间资本的人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具体的人的行为,对农村的经济工作有什么影响。比如,政府想让民间资本投资农村的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问题是,如果没有利益,谁愿意干?民间资本会拿自己的钱为农民做公益吗?恐怕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下,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

  中国文化儒家讲仁。仁义礼智信。仁字当头。这样的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呢?那就是怜悯弱势群体、惠农政策多。现在中央财政把越来越多的钱拿来搞扶贫开发工作。非常了不起。我一直有个不理性的认知。国资下乡是还债。改革开放几十年,欠农村太多了。总体上看,国资这些年基本都在城市大规模投资。农村投资太少。今天看到的果,都是因为昨天种下的因。农村的明天要好,现在要投资。但投资的方式要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按照去年扶贫资金463亿元计算,2016年扶贫资金将增长201亿元,达到664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资本大规模下乡的总趋势已经逐渐明显。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钱怎么用最有效。钱怎么花,比花多少更重要。 2014年国家惠农扶持资金总额是1。4万亿,到2015年则增长到1。6万亿,2016年农业政策补贴突破1。8万亿。全国大约有6亿人从事农业领域,如果把1。8万亿平均分给6亿人,那么每个人平均分得3000元;但是,国家补贴会这么发吗?当然不会!1。8万亿惠农补贴到底怎么发?若能将当前2亿多户分散小农改造为2000万个适度规模经营的以家庭农场为典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钱就很好分,分起来就有效率了。5月10日国家财政资金2500亿的资本金落实,再放3500亿的金融债,下决心把脱贫这件事做实,总计6000亿的资金体量,将惠及最少1000万贫困人口,综合计算一个人将获得60000元的政策支持。再结合2016年中央惠农补贴资金总额18000亿,通过精准补贴的方式进行重点扶持,对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机会!

  财政资金怎样进村?贵州省日前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将政府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各项支农资金;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权或股金,并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集中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或农民按股比分红收益。对于财政资金直接进村扶贫,中国社科院于峥嵘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无论是以前的扶贫还是现在的“精准扶贫”,这种政府动用社会公共资源扶贫的方式,其效率与公平都值得怀疑。只要是由政府官员集中分配大量的竞争性资源,在当下中国权力没有很好监督的情况下,扶贫很难做到精准,还会制造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进而制造更多社会矛盾。如何制约财政资金进村扶贫不腐败?重庆财政局有举措。重庆政府把财政资金变成政府投资基金。由于制度设计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去行政化,政府机关、政府公务人员原则上不能直接参与基金运作管理,这样就可减少政府干预和个别公务人员的灰色交易。此外,在资金分配方式上的改革探索,重庆还有其他涉足,比如在农业资金分配方面,实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将资金分配从“一对一”的单向审批安排,转为“一对多”选拔性审批安排,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不仅达到了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福建省纪委也表示,财政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全面脱贫的保障金,却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扶贫专项资金检查行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启动精准监督,对有关违纪问题实施定点打击,就是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纪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