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供给侧改革讨论中的情绪化问题
社会对供给侧改革的质疑,并没有因为中央政令下达而终止。关于供给侧改革讨论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贾康先生在《供给侧改革十讲》一书中作了回应。
他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就必须回答: 为什么我们主流经济学对于危机没有作出准确的预测,也没有在这方面体现出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学对于政策实践有效的指导? 反思之后,我们有很多的探讨,逐渐形成的新供给经济学这一概念下的理论研究成果里面,总结了我们已有的“破”和“立”。 新供给“新”在哪里? 我们认为,第一,“新”在我们的“破”;第二,“新”在我们的“立”;第三,“新”在我们提出了系统化的思路和政策主张。 我们总结的三个方面的“破”,四个方面的“立”,“八双五并重”的思路与政策主张,还有最新的一套针对供给侧五大要素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以及为这五大要素释放供给潜力、解除供给约束,我们强调必须要做的配套改革。
但是我认为,现在很多讨论里面确实还存在关于供给侧和总供需平衡状态认识的一些极端化、表面化、简单化和情绪化问题。
极端化是有人认为讲供给侧就否定了需求侧,抹杀了需求侧的重要性。不应做这种理解,需求是元动力,需求侧始终是重要的,但我们过去在需求侧的认识和相关的调控思路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的同时,我们的供给侧认知没有跟上,这才是真问题。
关于表面化,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什么供给、什么供给侧,不就是概念在这里变来变去吗? 还非得把供给加个“侧”字。 他没有理解这里已跟着实质性的内容,把这仅看成是一个概念求新的语言游戏了,这也显然是不对的,不能这么表面化地看问题。需要有耐心去看看经济学里原来的成果,然后再看看这方面我们反思而讨论的问题是不是有新意。
还有简单化,比如说,前几天我参加的北京一个论坛上,讨论中北大的一位教授说,供给侧解决的问题就是短期问题,就是要通过减税解决问题,它不涉及长期问题。我觉得这个理解太简单化了,他只是注意到了美国供给学派强调的减税,而中国现在所讨论的整个供给侧改革和供给体系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式提升质量与效率的问题,有理性的供给管理所涉方方面面的因素必须放在一起讨论的特征,所以,我们是不能认同这种简单化处理的。
所谓情绪化,就是中国现在整个社会氛围里边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在有不同观点时,指责对方时是指责人家的动机,却不讨论人家提出的论据,我们已经碰到这种情况,比如,说中国强调新供给的学者“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却对严肃的论据探讨视而不见,这都是不可取的。 至于另外的不同角度也有,比如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现在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不在供给侧,而是需求侧的通缩问题。这个观点倒是很明快,但我认为是没有抓住要害的。通胀、通缩是过去需求管理里边要解决的早已经看清楚的两个极端上的总量问题,他现在的认识还在老套路上:中国现在出现了通缩压力,那么实行扩张,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个不二法门,也是一个过去说的所有的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反过来,所有的通缩也都是货币现象的框架,只要在整个市场银根松紧上下功夫,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不符合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真实问题的丰富内涵的,我们也不能认同简单地再沿用过去对付通缩再来一轮大规模刺激就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这也是我们觉得在讨论里应该说清楚的。
(摘自《供给侧改革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