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遇冷 电商勇敢担责


为了改变冷链物流的落后状况,近年来,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在主动谋变。比如京东就在试水生鲜农产品的“全程冷链”。以最近的“樱桃大战”为例,京东就设置了“果园采摘——集中处理——过水预冷——冷库冷却——打包装箱——转移协同仓——发往全国”等48小时从枝头到舌尖的协同仓操作全流程

冷链也要创新

(刊发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16年第13期)

/ 潘国尧

 

 冷链一词在我国出现,大概是在世纪之交。2001年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冷链进行了定义: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冷链从概念到真正的实际运用则是在几年之后。冷链物流在中国出现初期,主要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一些速冻生鲜产品纷纷占领消费市场。而最先与市场接轨的则是在中国城乡开始大量兴建冷库。

    但是在冷链物流中,冷库只是其中的一个中转环节,这种市场先带动中转环节的现象有违产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对于大众市场的生鲜食品和专业市场的医药产品而言,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运输上。因为一开始对冷链运输的不重视,最初,在一些农村集贸市场,类似冻肉、深海鱼等食品从冷库到销售终端这个配送过程基本没有保持低温,农村甚至都见不到专业的冷链车。那些卖不掉的生鲜食品,摊主拾掇回家后在冰柜里再次封冻,然后第二天化冻再卖,有的冷冻食品甚至化了冻冻了化反复数次后才出手,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当时,在流通环节,一般从业者对冷链运输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厢式车加棉被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最近十多年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由于电商的普及,生鲜食品冷链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据统计,2015 年我国生鲜电商规模达到560 亿元,相较2014 260 亿元的水平增长一倍多。中国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从新鲜的农特产品,到各种肉类、海洋产品和速冻食品,依靠全程冷链进行跨越时间和地理概念的流动,这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新看点。

 虽然市场看好,但从从事冷链产业的企业角度看,却又是另一番景象。2015中国冷链物流报告显示:国内4000家生鲜电商中有95%无法盈利,很难盈利的原因很多,主要的还是冷链物流营运成本太高,占到总成本的40%左右,占到销售额的25%40%左右。这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关键环节“遇冷”

 

那么冷链物流消费市场形势看好但行业发展形势不被看好的这对矛盾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分析冷链运输的成本构成。比如从新疆运葡萄到北京,公路常温运输的损耗可能达到30%以上。尽管损耗这么大,但商家为什么仍然选择常温运输而不愿进行冷链运输呢?业内行家给出的理由是冷链配送的投入太高。比如专门用于冷链运输的冷藏车,购买价格是普通车辆的三倍多,对于习惯了精打细算的物流运营商而言,几乎没有备选的答案。而国家对高速公路上行驶货车外观尺寸又有限制,冷藏车须安装保温层,这样储藏量就比普通货车小,并且冷冻冷藏车还要不停地制冷,电费以及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等很高

 配送端的消极倾向直接造成了冷链物流冷藏车辆的紧缺,2014 年,我国公路冷藏车保有量为7.6 万辆,同期的日本是15 万辆,美国是25 万辆。2015 ITA 对亚洲多个国家冷链发展进行测评,因为冷藏车拖后腿,我国综合得分是4.5 分,低于日本的5.3 分和新加坡的5.6 分。此外,由于干线冷藏车与其它货运车辆相比,空返情况更严重,各方面权衡利弊之下,很多商家就对冷链运输敬而远之了。

 再看相比于冷链运输做得还不错的冷库建设。普通物流仓库的造价一般为400 /平方米,而冷库由于需要配臵保温系统,造价高于2000 /平方米,建一座中型冷库成本至少需要2000 万元。同时,冷库运营耗电量巨大,1 平方米冷库月耗电至少为20 元。如此高昂的成本投入一般的业内企业是玩不起的。在冷链概念引入之前,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投建的冷库存量资源其实十分庞大,但是标准不一致,缺乏第三方监管,这与眼下对冷链的要求十分不合拍。因此这些冷库目前基本被废止,其大量的土地资源早已被房地产开发商消化殆尽。而一些土地拥有人盲目新建的冷库则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标准普遍低下,更谈不上规模化。这两大原因直接造成国内冷库供给市场业不足。需求规模在不断的放大,而库区资源却还在逐步退出冷链市场。到2014 年末,我国冷库存储容量是7600 万立方。但是我国人均冷库面积仍比较小,2014 年人均冷库面积是0.058 立方米/人,同期美国却是0.357 立方米/人。

 冷链物流的加工环节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目前冷链物流所适用的食品范围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等,加工食品则包括速冻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以及冰淇淋和奶制品等。这些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预冷环节缺失,不经预冷的果蔬食品等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率就会高达25%-30%,同时,未经预冷的食品也会提高后置环节的冷链成本。比如我国的海洋渔业捕捞作业中,目前还只有少量的渔船配备有冷冻装置,绝大多数渔船靠冰块保鲜,而大部分渔船没有隔热船舱,带冰出海时,冰块融化很快。冰块保鲜仅能维持1012摄氏度,渔船回港后,舱库早期捕捞的鱼质量就会较差。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生猪屠宰中,因为不少屠宰点的规模小,设备配置有限,鲜肉未经低温排酸直接上市的现象在农村几乎是常态。

 冷冻冷藏食品加工生产是食品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前沿阵地。食品保鲜主要是以食品冷藏链为主,将易腐畜禽、面食、蔬菜等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能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食品保质保鲜,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目的,能起到调剂市场价格并减少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经济损耗的作用。按照要求,食品在经过生产线由原料制成后,在由输送带运送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快速低温冷冻,以便保持产品的外形和品质,利于包装和运输。但在城乡生鲜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能真正在冷链环境下操作的企业却不是很多。

 调动各种资源

为了解决冷链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2016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支持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加强全国重点农业产区冷库建设。预计到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全行业市场规模要达到4700 亿元,年均增速要达到25%

随后,国家发改委等3部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项规划。根据这份规划报告,截至20164月份,我国冷库容积已超过1亿立方米,静态储存能力达2700万吨左右,冷藏车辆已近6万辆。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冷藏物流能力还是有较大差距。

那么,在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呢?

首先是要从冷链物流的源头抓起,发展冷库追溯信息体系。2015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追溯管理。

其次是发展城市配送型冷库。20162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城市配送要优化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建设。依托重要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规划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基地。这个意见虽然主要是针对整个物流行业的,但如果真能够让规划变成现实,则无疑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干线运输与城市冷链配送一旦实现了有效衔接,那么城乡居民的餐桌安全就有了最大的保障。

第三是要规范冷链物流市场。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全球的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全球的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放在全球环境中看这些数据,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在这样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冷链物流却没有得到规范的发展,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规范冷链物流的市场,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冷链物流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

第四是要提高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加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而近年来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电商巨头则是整合冷链物流的一支生力军,这些资本实力雄厚又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电商巨头,将是中国冷链物流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五是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和监管机制的完善。现在国内制定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并不是从冷链物流全程的角度进行制约,即使有规范也缺乏统一、严格、科学的高标准,亟待完善。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尽快建立食品冷链标准,将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藏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企业各显神通

为了改变冷链物流的落后状况,近年来,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在主动谋变。比如京东就在试水生鲜农产品的“全程冷链”。以最近的“樱桃大战”为例,京东就设置了“果园采摘——集中处理——过水预冷——冷库冷却——打包装箱——转移协同仓——发往全国”等48小时从枝头到舌尖的协同仓操作全流程。当然,这种“全程冷链”的探索是建立在强大的企业实力基础之上的,对于有志于在冷链物流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而言,未必是一种可复制的最佳模式。如何整合好各种资源,调动好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内的积极性,以全社会的力量来规范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京东生鲜电商物流这种从从产地直接送达消费者的理念(Farm to Table),还是值得肯定的。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分析说:每天为北京市民提供生鲜果蔬的相关物流人员数以千计,京东如果能够通过缩短中间环节,就能更高效地把生鲜食品送到用户手中。

  按照刘强东的设想,京东还将深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利用大数据的搜集,要求今年年底前在中国数万个村庄建立起京东的村民代理网络,“我们要知道每个村的种植面积,主要的农作物是什么,副产品是什么,搜集每个村每年的降雨量,甚至当地的河流湖泊的分布,还可以通过销售数字知道每个区域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消耗量。”刘强东进一步解释说,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引导种植者的生产规划,降低农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

而对处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而言,近年来当地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也开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境内海拔差异大、地形及气候多样的特点造就了蔬菜种类的多样性,外销品种有306种之多。每年5-10月份,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近年来,兰州高原夏菜又增加了苦苣、紫菜花、鸡毛菜等20多个特菜新品种。兰州高原夏菜多年来备受消费者欢迎,2009年以后,兰州夏菜开始外销广州、厦门、上海、杭州、北京、成都等89个城市及青海等周边地区近百万吨,对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市场淡季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为了保证兰州夏菜的外运,中汽瑞鑫物流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甘肃省兰州市及周边区域的冷链物流水平,形成了具备集中交易功能、贮藏保鲜、物流配送和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的大型冷链交易物流中心,同时通过引进培育物流配送市场,促进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解决了长期以来兰州物流的短板问题,并可形成辐射西北连接欧亚的冷链物流产业链条,也将成为甘肃地区农产品交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西北人民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中汽瑞鑫国际物流目前正在积极推广智慧冷链物流。

对于冷链物流而言,没有地域上的差异,只有思想上的差异;没有企业规模和实力上的差异,只有行动上的差异。为瑞鑫物流点个赞!

有的企业在大的产业格局中谋变,而有的企业则在一些微观领域创新。苏宁一年前在北京、广州等7个城市试点母乳速递。据了解,在北京、广州、深圳等生活成本较高的一线城市,背奶族数量惊人。没有完善的挤奶空间、天热没法保存、加班导致孩子无法准时吃奶等背奶过程中的各种辛酸遭遇屡见报端。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李女士是一位典型的“背奶妈妈”,每天她都会带上冰包、奶瓶以及挤奶器奔波于家与公司之间,利用工作间隙将母乳挤出来,下班后再把母乳背回家喂宝宝。她在微博上看到了苏宁新推出的“速递母乳”体验活动,便试着报了名,结果当天下午下午苏宁快递员就上门,将李女士事先备好的母乳放入专业的保温箱,不到2小时,就将新鲜的母乳送到了李女士位于丰台区的家中。 据介绍,“母乳急速达”是苏宁发力冷链物流的开始。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苏宁物流将启用冷藏车进行配送,这种“移动的冰箱”将保证全程冷链。苏宁还将率先在北、上等城市建设冷库,在冷库完成分拣包装后配送至快递点,再由快递点配送至客户,最后100米快递员使用温控箱配送。配送过程不开箱,保持温度恒定。

“母乳急速达”是在苏宁物流开放的大背景下,借助自身冷链业务建设以及在时效及服务上的优势推出的具有差异化及人性化的服务。这种在微观层面的冷链物流创新非常值得业内企业效仿。随着城乡居民追求品质生活步伐的加快,对冷链物流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多,对于专注于冷链配送的企业来说,苏宁“母乳急速达”的这种创新举措似乎更有借鉴意义。

据统计,我国平均的生鲜产品损耗达到30%以上,如果可以把损耗降低到5%,则可以为全社会节省1000多亿元。当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政府的强势政策引导,还是企业不懈的创新追求,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