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秋,严复再次回福建参加癸巳乡试;路经上海与本乡 “玉屏山庄”庄主叶大庄结伴返乡(《严复的一些史实》之 一百一十)


 1893年秋,严复再次回福建参加癸巳乡试;路经上海与本乡

“玉屏山庄”庄主叶大庄结伴返乡(《严复的一些史实》之

一百一十)

严孝潜

18938

1893825(七月十四)李鸿章给庆郡王奕劻写信,讨论昆明湖水操学堂学生来天津考试事宜时,提到“当即遴委熟谙西学之罗道会同水师学堂吕道、严道认真考校”。李鸿章:《考校内学堂学生》,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4,第22a

1893年秋                        

1893年秋,严复再次回福建参加癸巳乡试。(《候官严先生年谱》)

严复虽然在1891年,“免选知府,以道员选用。”但这仍不是正式功名,当时,公开卖官鬻爵十分普遍,由於捐官太多,甚至老死终身也不一定就有实缺。所以严复决定仍然要参加科考,以博一功名,变为科举出身。遂决定在送夫人灵棺回福州时,再次参加福建癸巳乡试。

在他途经上海时,探望了阳岐故里的同乡叶大庄。

叶大庄(18441898)字临恭,号损轩,福侯官县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人。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十年(1873)中举,任靖江(今江苏靖江县)知县。光绪八年(1882)入张之洞幕府,办理洋务和军务。光绪十年(1884),因丁父忧给假在乡,适逢中法马江海战,在乡与严复五叔父严厚甫协力办团练,战后论功补用同知,升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任邳州(今江苏邳县)知州。邳州常有水灾,叶大庄积极筹资运麦,及时赈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叶大庄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冒雪渡河,忽狂风大作,船将倾覆,他镇静如常,劝慰大家说:“为着救民,就是死了,也死得其所”。幸而脱险,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回到邳州数日后,就溘然长逝,年54岁。当时邳州老百姓说:人家都是去当官的,叶知州是来给我们老百姓拼命的。叶大庄在邳州仅仅几个月,实际上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救灾。但他是在认认真真、日以继夜、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的救助老百姓。绝不是吹牛作秀的欺世盗名,更不是故作姿态的蒙混上级,也不是装腔作势的哄骗百姓。就是这短短的几个月,应该使他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颗耀眼的明星。可是,行将灭亡清政府根本无暇表彰叶大庄这个小小的知州。窦鸿年是邳北人,对叶大庄事迹不太清楚,当他1923年修《邳志补》时,也没有将叶大庄载入。后来就很少有人了解这位在邳州为老百姓累死的知州。

一个小小的阳岐乡,在近代出了二个历史名人,一个是上岐的严复,我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一个是下岐的叶大庄,清末为邳州老百姓累死的知州。

当时叶大庄因很久也没有归家,就和严复二人结伴回闽。两人在一天傍晚,回到故乡阳岐,因严复祖居“大夫弟”人口拥挤住不下,当晚就住在叶大庄的家“玉屏山庄”。为此行,叶大庄还专门写了一首五言诗:“村人迎归船,书筐两奴运。晚潮风又热,到门廿里近。荔枝惜已迟,龙眼啖不尽。蛤田蛋屋间,浪花绿接畛。数千桔柚林,园翁半族亲。望衡是茅齐,鱼饭过勿哂……”写出了故乡阳岐鱼果之乡的风情。

玉屏山庄当时是福州著名园林,位于阳岐乡的下岐,环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有20多座房屋,外环护村河,内有鱼池假山,具有园林风貌。

叶大庄死后,家道败落,山庄被分割,一些房子已毁坏,部分房屋已改建。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该屋为砖木结构,由门廊、披榭、天井、大厅、厢房、后庭等组成,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正座(大厅及两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减木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厢房为二层阁楼,厅前廊檐、柱均为楠木。门墙用青砖清水砌,上设女儿墙,形似城垛。后庭花园,园中假山峥嵘,怪石嶙峋,花木相映。整座房屋布局匀称,精巧典雅。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09年严复长子严璩回闽任福建财政正监理官时,曾典当到玉屏山庄中游传鹏家所有的一座房屋居住,1919年元旦,严复就是在这座房屋中,为三儿严琥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