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新盛海


  在上周的论坛上,听中远散运公司的朋友们说,26岁的新盛海轮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式宣告退役。听到这个信息,在感慨唏嘘之余,我琢磨的事情是,曾经辉煌的新盛海轮以及她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关于船舶管理、关于船舶文化的振奋和深思,怎样能够在管理的实践中延续下去?无论是在中散公司,还是在喜欢和研究新盛海轮的其他人和公司。

  正如丰田管理或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等一样,作为一条船的新盛海轮,她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种基础管理的方法和一种组织文化建设的经验。因此,新盛海的成果,不应该由于新盛海轮的退役而被湮没。因为新盛海轮既是一条船,也是一群人、一种管理、一种文化和一个道场。

  作为一条船的新盛海轮,她的退役牵动了许许多多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朋友说,曾经在船上工作的船舶领导有的“数度流泪”,有的“在电话里就哭了”。这就是人类普遍的一个情节或者宿命,在勘天役物的同时,由于精神的需求,对于日久生情的物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因为新盛海的所有的故事和业绩、所有让新盛海人感慨系之的岁月,都是在这样一条船上发生的。

  在作为一条船的新盛海渐渐远去之后,新盛海还是一群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群人,才使得新盛海轮的生命有了非凡的意义。无论是新盛海管理与文化的首创者,还是之后走上新盛海轮的船舶领导和员工,新盛海的做法、新盛海的活法、新盛海的与众不同以及在他们心里和行为上打下的烙印,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彼时彼刻的思维与行为,也将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点点滴滴地渗透出来。比如,作为新盛海轮优秀船长之一的潘少强,就在自己领导的部室提炼出了一个部室管理的理念:追求卓越,用心建设美丽船舶;实现价值,助力员工人生出彩。潘船长说,他们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这些理念的实施。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新盛海式的”。因此,那些散布于中散公司每一个角落的“新盛海人”,如何将新盛海的核心价值传承下去并发扬广大,是今后需要关注的。

  新盛海的这群人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船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基于此,新盛海还是一种管理,一种追求卓越、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有四个特点,一是持续改进,力求最佳;二是群策群力,戮力同心;三是管理上的“接力赛”,一山更比一山高,一代更比一代强;四是不用蛮力,用心做事。所以,在新盛海轮退役之后,如何总结和归纳新盛海的管理模式,将其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做为一个可复制、可传播的东西,为其他要求进步的船舶或组织提供借鉴,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管理之中和之后,新盛海自然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优秀的船舶管理或基层组织的组织文化。新盛海的文化,可以“把小事做成精品”和“把文章做在人上”来体现,这也是新盛海轮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文化模式。但我总感觉,在新盛海的文化之上,还应该有一种东西就是,新盛海的精神是什么?以上面的两句话来说,未尝不可,但我总感觉其高度和力度不够。综观新盛海的文化,我感觉就是科学化地做事(把小事做成精品)和人性化地带人(把文章做在人上)。这其中,实际上包含着管理的两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持续地追求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也很符合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所以,新盛海精神,其实就是科学+人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里面延伸出好多进一步的元素。

  最后我认为,新盛海还是一个“道场”。所谓“道场”,简单地讲,就是传道的场所。在新盛海的优秀行为渐渐浮现出来之后,有更多的人从她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得到了激发,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也无论作为新盛海的船员,抑或其他的“外人”。大家在思想新盛海、研究新盛海、琢磨新盛海和学习新盛海的同时,会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上,或者在团队与组织的管理上,得到更多的启示。所以,作为“道场”的新盛海,不仅仅包含着一条船、一群人、一种管理、一种文化,更包含着所有总结新盛海的成果、研究新盛海的成果、学习新盛海的人、学习新盛海的组织。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盛海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船舶的概念,成为一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神成果,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更为普遍价值的成就。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挥别新盛海,迎接新盛海!(20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