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临床试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临床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方案设计要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以下为一些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上的常见误区。
一、三类产品必须有牵头单位?
首先牵头单位并非必须有。一般来说,对于新的检测项目且操作难度较大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立牵头单位并由其推荐其他医院,能够有效地保证方案的一致性以及操作上的统一性。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方案中明确设立牵头单位,那么总的临床试验报告一般也需要由牵头单位来出具。
二、第三方复核等于优效性结论?
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对于比较研究试验中测定结果不符的样本,应采用第三方方法进行复核。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项目中以复核修正后结果进行统计,并据此得出受试产品优于对比试剂。这样并不可取,因为《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等效性”,且其作用仅仅为“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因此等效性的结论依据复核前的结果,而复核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不符的原因。
在《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到“如无需复核,应详细说明理由”,那什么样的理由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点值得探讨。
三、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目前排除标准越来越受重视,列得很详细,但是入组标准却容易出现几种问题,导致审评员质疑或者实施困难,具体包括:
1)入组标准为最理想的试验设定:与临床实际脱节,导致入组困难;
2)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脱节:排除标准的设定应为入组之后排除的标准,而非入组之前的排除标准;
3)入组标准的依据:对于通用性的产品,入组标准的设定应有充分的依据。比如药敏产品,抗生素适用菌群的选择可以参照临床用药指南。
四、200例/1000例是否就足够?
关于样本量的确定,在《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有明确的说明,在此强调的是应考虑样本类型、cut-off值、适应症等因素。以血清样本与末梢血为例,这两种样本往往被认定为两种独立样本,需要分别收集200例或者1000例。
五、统计分析是否充分?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统计方法一般遵循如下要求:
1)定性/半定量产品:阴阳性符合率、总体符合率以及Kappa值;
2)定量产品:线性拟合分析。如有cut-off值,也应做阴阳性符合率、总体符合率以及Kappa值。
在此要提醒的是,在多基因、多位点检测相关的临床试验中,如何进行统计,仍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以上五点是总结的一些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上的常见误区,供同业者参考。
本文为北京鑫金证国际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转载自《法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