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羊群博弈:行为金融洞察中国股市群体心理》精华片段


郑磊 

 

股票如果作为一个专递价格的媒介,其实远没有法定钞票好用。但可能一时间远比钞票“值钱”,1元面值炒到500元,1000元,也不稀奇。这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所有人鼓足腮帮子对着那只股票用力吹,只要不松劲,人越多,飞得越高。何况还可以通过技术性操纵,不用费多少资金就能诱使一众股民一窝蜂地冲上去。相反,这种股票下跌时也是毫无犹疑,可以跌得面目全非。而在投资者极度恐慌的牛市,所有股票,即便是基本面很好的股票也会被无情抛弃,其情境就像是毫无价值的纸片。这是一个没有锚的市场,或者说除了情绪、心理认知,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基准和底线的标准。

A股没有价值中轴,只有人心是一杆称,而人心是何物?说穿了就是心理认知和情绪的混杂体罢了。而个人除了心理认知偏差,还会受到群体和环境的影响,所谓羊群效应下的乌合之众,不过是一百多年后由勒庞正式提出而已。尼采说,个体的疯狂现象是少见的,而在群体中,这是司空见惯现象。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名利场,真正能够超然物外的才是人杰。这样的人不仅需要在市场中跌打磨练,更应该从根本上去了解自己和投资者群体,才能尽可能少地跌入各种心理和情绪陷阱。

是技术分析,又不是单纯的技术分析;你若较真,你就输了!

技术分析的优势在于它反映了过滤过程,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精确地反映了百万投资者对其价值的判断,这里不仅反映了基本因素。而且还包括情感因素。(马丁·普林格)

K线图有400多年的使用历史,反映了人性弱点:投资的情绪化。斯蒂芬·比加洛(Stephen W. Bigalow)认为,K线图具有双重功能,

人类大脑似乎即轻信又喜欢马上下结论。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斯科特·胡特尔( Scott Huettel)发现,只要同一种刺激连续出现两次,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期待这种刺激的第三次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里,将3作为事物发生质变的关键点,比如“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们有可能会把一个事物的发展(比如价格)或者重复从心理上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之后,往往对第三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非常敏感,从而在行为上出现分化,导致形势发生波动。“三次成趋势”已经被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所证实。

证券市场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认知、心理和情绪状态(情绪控制)、资金管理和交易方法。[1]短期主要是认知心理和情绪因素起作用,中期主要是货币因素起作用,而长期的根本因素是基本面。所以可以说,分析证券市场其实就只有心理面和基本面,技术分析和量化方法只是工具而已。

技术分析史研究者提出每一种价格走势图形都有隐含的解释,利用市场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能够解释其中的来龙去脉。

基本面的分析,特别是宏观、行业和企业层次的分析,需要深厚的功底。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是:阅读。而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则主张:广泛阅读各类人文学科。你知道选择一个好的投资标的有多难吗?前提必须是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且不说还需要有强大的心法。所以这世界上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多见,知识、阅历、心法,至少有一个无法与巴菲特相比。

面对市场,我们需要了解基本面,学习基本技术分析方法,但又决不能过分强调甚至迷信其中任何一方面。市场可能会偏离基本面很久,而技术方法一旦被太多人掌握和应用,难免对市场造成影响,出现使用效果降低的问题。这个世界几乎一切都在变化,而且越变越快,只有人性,特别是人类的贪婪、期望、恐惧等心理和情绪,亘古不变。正是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主导着资金流动,产生了价格的走势和偏差。而这指的是你,是我,是每个在市场中博弈的投资者的每时每刻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这个市场心法并无标准量度,正如人心,本不可测。但心并非无由,性并非不可塑造,这是人心洞察也是人生修炼。

技术分析大师马丁·普林格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困难的工作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是指控制我们的情绪,独立思考,而且不被周遭一切所迷惑。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待价格运动,也有两种视角:长期和短期,同样的走势,有人看到的是下跌,有人看到的是上涨。这不是眼神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两人观察的周期不同。而投资者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分成了短线投资者(比如做T+0的日内交易,或者关注股价一个月内起伏波动并寻找交易机会的投资者)和长线交易者(偏重于长周期性趋势机会或价值投资)。他们的视角因为观察周期不同而不同,可能说得都对,只是他们间的辩论就像“鸡同鸭讲”是“牛头不对马嘴”,完全说得不是一回事。

市场的时空结构是分形的,宏观上讲,就是无论在哪个周期看,价格走势的规律都是一样的,起伏波动,涨跌相间,明确的上下趋势之间,是本周期的震荡波动,但是以更小的周期来看(犹如使用放大镜展开这段震荡行情),仍是涨跌相间。

中短期价格变动正是行为金融和投资心理学的用武之地。如果我们把政策和资金因素当作是外生的变量,那么真正和投资者有关,而且能够主导股市价格短期波动的因素就是投资者的个人心理和认知以及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

影响投资者全面认知的因素包括投资者的期望、先前的经验、信念甚至某些特定的信息等。投资者先前有什么样的看法,即便是潜意思,都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投资者往往对于外部信息不自觉地采取过滤手段,选择那些支持自己想法(预测)的信息,而对与自己想法(预测)相左的信息往往不予关注或者忽略。因此,不同投资者会因自身原因和习惯偏好,选择不同的观察背景和认知重点,从而引起认知结果上的差异。这种认知偏差普遍存在于投资者中,而且很多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难以察觉和避免。这一点即便连投资大师级人物都无法避免,可见人的认知缺陷是普遍性的。

除了个人知识结构、习惯、偏好等因素,投资者的欲望、情绪、态度也会影响投资者的知觉选择性。被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往往情绪沮丧,此时再去关注市场信息时,总是会特别注意那些让人更悲观的信息,而较难发现那些蕴藏转机的信息。对某只股票特殊的偏爱,容易忽略掉一切关于该股的不利信息。环境的影响对于选择性认知也具有很大作用。当市场一直走牛时,由于此时利空的信息非常微小,往往不能够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投资者看到的还是形势一片大好的信息,结果蕴藏的市场反转往往被忽视。而一旦等到利空信息铺天盖地,让投资者感受到时,此时市场早已下跌很久了。因此,在这种市场反转的时候,投资者应特别当心对比效应可能产生的偏差。

我们可以把选择性认知分成两个阶段:开始时只是观点上的不同,之后则是因坚持而导致的偏执和错觉。这就是“我执”,固执的“执”。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在投资上则可能最终一败涂地。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认识到存在视角和心态偏差,关注各方面信息(特别是负面的信息),随时警醒“我执”,随时破除“执念”,保持开阔心胸和开放的头脑,也许会有帮助。

研究显示情绪在决策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纠结于坏情绪时,一般会做出非最优的决策。

情绪和股价涨跌是相互作用的。股价涨跌也导致投资者情绪变化。当市场走牛时,投资者会产生乐观情绪;当市场走熊时,投资者则会产生悲观情绪。同样的情绪在投资者之间的传染,形成市场群体情绪,放大了股市波动。

认知和情绪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影响。那些对盈利和亏损反应最强烈的人的交易表现最差劲,而情绪稳定的交易员表现更好。

技术分析大师马丁·普林格曾说过:恐惧和贪婪是使人丧失客观性的两大主要原因。要维持客观性,必须在恐惧和贪婪这两个破坏力极强的情绪之间找到某个中间点。就像一个跷跷板,一端是“恐惧“,一端是”贪婪“,两者都是基本的人性特征。

大多时候,人类的情感反应会背离理智和逻辑,并主导决策制定过程。情况越是复杂和不确定,情感对决策的影响就越大。威廉姆斯说得好:贪婪会导致我们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而恐惧则不同。恐惧会使我们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股市,不论A股还是港股,未来仍是政策市(宏观层面),但微观层面,还是资金说了算。而调动资金的那一只只手,其实只听从各人自己内心,这是比微观更精微的心理认知层面。

市场资金和投资者心理的关系,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这段话说得最为贴切:资金难以束缚想象力(心理),心理可以驱动资金,但是前提别忘了,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可以动用的流动资金。

在市场上,资金只要足以保证流动性充裕,真正对价格产生影响的是投资者的信心。这就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另一个说法。对于个股而言,在某一时段净买入的资金是正的还是负的,上涨的速度,直接决定了股价上升的速度和幅度。

股票成交是一个竞价过程,当买入的欲望很强而卖出供应量不足时,股价会很快攀升。即便A股有涨停限制,反而会导致涨停股票更被惜售,导致出现连续几天涨停的情况。而这种财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使得单凭投资者心理、认知和情绪即可推动股价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相反,投资者卖出欲望过强,会造成不断下跌,形成更糟糕的价格预期和恶性循环,同样会形成价格远离公司基本面的情况。

 

在资本市场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多半都是预期之外的事件。而投资者大都抱着期望和愿望进入股市,甚至是迷幻与不切实际的空想,使人们的思维儿童化,人生阅历在对财富的幻想面前一败涂地。

股市赚钱不易,投资者切勿带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进入股市。当预测和分析与现实背离时,我们必须跟着现实走。

宁可错过,不可买错;宁可错卖,不可拿错。在股市,必须要学会舍得,也就是不要贪婪。错过的总有机会再遇到,而做错的损失可能需要加倍的机会才能弥补回来。本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犹疑不决时,退一步,想一想,停一停,至少不会造成新的损失。摆在你面前的不一定是机会,股票市场上的陷阱远多于机会。

凡事预则立,先做好失败的准备,当亏损来临时,按照预订计划有序处理即可。在交易之前,就要制定交易计划:确定入场的信号,进入市场,设置止盈和止损点。按计划管理交易,实现整体获利目标。

在股市里要做好止损,在心理上要做到善忘:忘记买入价和止损价。事情过后就不再往回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市场是随机的,你的操作无所谓对错,真正的错误是不遵受资金管理纪律,在买卖操作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由于机会的不确定性,止损后可能出现股价反弹或上涨,也可能下一次买入仍需止损,这都是市场随机性的反映,不应在心理上有懊悔想法。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除了黑天鹅还会有灰熊猫,瞧!“猪在飞”,佛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杰西·利弗莫尔说“市场永远不会错,观点会错”。

投资群体心理的变化就像是一个“情绪加速器”,容易出现偶然的、突然的膨胀,并最终形成极端结果。

散户就是一群兽,等着有组织的机构来围猎,围猎者自然有无数方法让散户自乱阵脚,然后大开杀戒。这是A股容易赚钱的地方,只要你了解散户,就总有机会俘获猎物。

 

当人们所做的风险决策涉及金钱时,情感可能会战胜理智。应该冷静地摆脱感情的束缚,而最要紧的是,别为感情找出什么合乎逻辑的解释。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方法只是工具,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在于投资者个人能否用好方法,控制住自身的冲动。

冲动是魔鬼,在这个魔鬼的身后,隐藏着一头“欲望野兽”。换言之,冲动是欲望的果,欲望是冲动之因。

人的欲望,按佛教“人性之五毒”的说法,不外是“贪、嗔、痴、疑、慢”。

贪念会驱使自己忘记或不愿意花费时间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有意或无意地过滤掉不利的信号、信息,在过度自信的“执”念之下,忍不住买入。可见管好自己,破除“我执”是多么困难。即便技术水平再高,贪念之下,会让人顿失分寸,把谨慎克制早抛到了九霄云外,慌乱之中,埋下了铸成大错的种子。

御外敌须先制内贼(心之贼),这就是内省的功夫。价值投资难在“守”字,如但斌所说“守股如守寡”,即便当初决策正确,日后能否成功,终究看“守”的功力。技术分析,难在客观,即便用得恰当,仍要防止自己做出选择性地解读和判断。一句话,不要跟着心走,要守定自己的原则,遵守投资的纪律。

人类也许永远无法战胜自己,一旦被欲望束缚,即刻落入“执”的巢穴,不由自主地做错事。谁能超然跳出身外,来客观看待自己、观察世界呢?这也许有点强人所难。

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弱点不仅被成百倍放大,甚至会让一个人癫狂、悲催,个人财富毁灭。

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说,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性,跟随大众去做,或者听从自己内心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误的。

股市就是江湖,非内心淡定、武艺高强、智勇过人者,要想如履平地、左右逢源,几乎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进入股市先不要求财,而应将安身立命放在第一位。所需功夫就是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心态。所谓理念,应该体现在对财富的理解和财富增值的目标。弱势的心态包括“贪嗔痴慢疑”,导致对所处环境和自身的错误判断。最忌将股市当成赚快钱和一夜暴富的机会,这是最不应有、最离谱的想法。投资股市,求财与人性升华同样重要,前者是物质财富,后者是精神所得。

简言之,“道”是根本,要求隐忍坚持;“术”是手段,须能随机应变。“道”能安身立命,“术”能助力财富扩张,有守有攻,进退有据,收放自如,方可成就股市霸业。

炒股之人,按道术差别,可分为上、中、下及等外:上等之士,有道有术,以道驭术,行走江湖如履平地;中等之才,有道无术,敦厚执着,辅以训练,大器可成;下等之材,有术无道,偶有斩获,终为瓦砾,碌碌而终;而无道无术者,只能求助于神佛庇佑,如夏之青韭,任凭宰割,列为等外。

股市如人生,练得是修为,如能最终做到淡定、克制、自省的境界,方得自然之道,进退荣辱不生丝毫羁绊,处处自由行去,了无烦恼。

 

郑磊博士在上海陆家嘴读书会的分享录像链接:http://www.iqiyi.com/w_19ru30iza9.html

[1]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一书的作者范K•撒普博士认为,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仅占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