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写过一篇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首次提出和阐发了“旅游+”的概念。在旅游业界引发广泛思考和热议。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在推动转型升级、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开拓,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这里我们如何理解“旅游+”,长期以来,我们关于旅游的认识经常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对旅游的综合功能更多停留在经济和就业等方面,对旅游带来的深远影响认识不足。这里的“+”,加出的是新的生活形态,形成新型的研学、养老、休闲和健身等模式。
2015年,国家旅游局曾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到将旅游与互联网融合作为今后发展方向,将互联网作为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营造旅游与互联网相互开放、相互包容、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旅游+互联网”运行模式。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旅游+智慧”,《通知》提出了实施具体行动计划,对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互动终端、物联网设施、在线旅游创业创新、在线旅游新业态、“旅游+互联网”投融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共十项行动作了具体的要求。到2020年,推动全国所有4A级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和旅游服务满意度。“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不同面,从本质上说,现代旅游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领域的综合性大众活动。如果没有文化因素渗透其间,旅游景观就会失去灵魂。同时,旅游也需要文化提升内涵。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需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更高层次的旅游,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感受,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把二者有机结合,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一系列的“旅游+”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是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是拓展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是产品业态创新的主攻方向,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是整合资源的纽带。乡村旅游、农牧旅游、水利旅游、工业旅游、林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是“旅游+”的重点领域。“旅游+”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