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高考志愿填报应注意的问题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都让家长和学生头痛,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在近几年高考招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过于盲目,存在误区。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填志愿?到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现综合高校招生办老师和考试院专家的意见,归纳出家长和学生在填志愿前必须考虑清楚的12个问题:
(1)是否光考虑保证升学而忽略了其他?
很多家长和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作为第一目标,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填志愿上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专家认为,这种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录取了仍可能后悔。
(2)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一些学生报考时总抱着非名牌大学不去的想法。专家指出,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
同时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全面衡量。
(3)就业因素如何考虑?
一些家长和考生填写志愿,会把将来求职是否方便看得很重要,这往往是那些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专家认为,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4)有没有考虑经济成本?
现在各院校都公布了不同的收费政策,可能对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学费成本问题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就要考虑成本问题。专家认为,这类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还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而且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赚学费和生活费。
(5)志愿是自己作主还是父母包办?
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办,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求“保险系数”,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因此学校老师的建议也应只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