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些行业、单位借助打政策擦边球的方式而取得的灰色收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分配秩序混乱以及经济发展价值取向影响,各行业和单位在“逐利”机制作用下,根据市场供求法则,利用本单位所掌握的权力或拥有的资源,纷纷为本单位谋取利益,理论上而言,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职能划分不清,一些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位生存和发展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受“一切向钱看”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单位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多挣钱。总体而言,从实践中看,一些行业和单位存在以下灰色收入来源渠道。
1.一些事业单位凭借国家信誉而取得的巨额广告收入(如广播电视媒体广告收入、一些事业单位报刊广告收入)。理论上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应该有其清晰的职能和市场定位。根据目前我国对于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从实践中来看,由于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一个分支,其经营活动的背后是国家信誉,在“逐利”机制作用下,一些事业单位很可能利用这个国家信誉,为其本单位谋取高额收益。从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凭借国家信誉获取收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一些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广告赞助的方式,获取了巨额广告费用收入,一些事业单位报刊杂志通过广告收入的方式,获取了巨额收入。就这些事业单位广告收入的来源而言,虽然支付广告的费用由赞助商承担,但是其最终费用是要由广告产品的购买者来承担的,其实质上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这个再分配过程中,事业单位取得了广告费收入,广告赞助商所付出的广告费将以管理费用的形式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最终由产品购买者来买单。鉴如事业单位这种为赞助商做广告的行为,其自身并没有付出有效劳动,而是凭借国家的信誉来进行的,因此,这部分收入并不能视为事业单位真正地创造了价值,换而言之,部分事业单位取得的以国家信誉做支撑的广告收入,应该属于灰色收入。鉴于各个事业单位所掌握的权力不同,如果任由这种灰色收入存在下去,则一方面会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事业单位之间争相攀比、滥用本单位职权为本单位谋利的现象,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扰乱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秩序。
2.一些单位违反规定而取得的“三产”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市场要钱”成为各单位搞活经济以及实行市场化经营的主要思路。理论上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各市场主体(含政府、企业和居民)职责边界都非常明晰的经济,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对于这一点,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地理解,一些人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只要存在市场供求,就可以利用这种供求关系多挣钱。这种行为更多地体现在目前各单位进行创收所取得的“三产”收入等方面,例如违反政策规定的房产出租、股票投资以及存款利息提存等所取得的收入,具体言之,在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一些单位将不能出租的办公用房出租、利用本单位小金库及内幕消息投资股票、利用本单位掌握巨额财政资金进行存款利息提存等,这些行为一方面违背了基本财务规章,扰乱了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另一方面,这些行为虽然获取了收益,但其并没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财富,而是属于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部分教育机构的创收收入。理论上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的特点,一方面,国家对于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和老师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使他们安心地做好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义务教育是一种非常纯正的公共产品,因此,理论上而言,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实践中来看,由于受“逐利”机制和教育资源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名校根据市场供求法则,与一些培训中介进行合作,通过举办课外辅导班的形式,获取高额收益。其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财务负担和精神负担。从这些学习班的内容来看,多数是一种超前教育或者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因此,从长远来看,这完全是一种重复教育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活动,对于社会和孩子而言,除了升学需要,没有任何意义。就此而言,这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无效经济活动,并不能创造真正意义的增量国民收入,其所取得的培训费用所得实质上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即主要由学生家长负担了这部分费用。理论上而言,如果义务教育真正地实现了其排他性、非竞争性以及外溢性特征,现在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升学而费钱费力地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去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如果将这部分费用用于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学习,如进行文艺熏陶以及科学技能普及等活动,则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将大有好处,其实际上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劳动,创造了真正的增量价值。从高等教育的收费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为了创收,纷纷通过举办在职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开办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的形式,来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从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开办初衷来看,如果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机会,高校也有开办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师资条件和实力,居民也是真心地通过在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以进一步增加自身的文化素质,那么,这种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而从实践中来看,一方面高校举办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得收入,由此决定了他们必然会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受此影响,一些高校在师资力量安排以及教学管理上很难做到严格把关,一些高校甚至还存在“买卖文凭”等不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接受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学生,是自己掏学费上学,那么,其一定是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去学习的,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多数接受在职教育的居民都可以将学习费用予以报销,在没有费用约束的条件下,一些人的在职学习仅仅是为了混张文凭。由于高校也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在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管理不严的条件下,在职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尉然成风,乃至短期之内使中国成为了一个高文凭人才聚集的大国。从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一方面,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欠缺,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是在职学习,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员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举办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的形式,来获取额外收入。从参加培训班的人员分析,一部分为政府官员,另一部分为企业老总。就为政府官员开办的培训班而言,一方面,举办培训班的经费由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将学员的在职培训作为一项福利,这些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游山玩水。就企业老总培训班而言,其中有一部分学员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而更多的学员则是为了接交朋友、权贵而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举办的各种形式培训班,在实践中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高校通过举办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收入来源分析,理论上而言,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的再分配,因为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经费一部分是由财政支出经费直接列支的(其主要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在职学习费用),一部分是通过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财务列支来安排的,理论上而言,国有企业的教育经费列支可以视为财政的教育拨款,因为其直接冲减了企业利润。就民营企业而言,由于这部分支出进入了企业成本,可以作为税前扣除,因此,其本身也可以视为财政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从我国全日制教育来看,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就实行高校全日制教育自费制,一方面对于在职教育实行公费制,并且实行非常宽松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全日制教育实行自费制,使我国在教育经费设置上存在着典型的“教育倒三角”现象,这种“教育倒三角”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既得利益集团制定政策时一己自私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学历教育管理不严的表现。其一方面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和学术自由(其主要表现为文凭教育的行政化,官员一般多数为高学位获得者,官学一体);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其主要表现为教师无心教学,都忙着进行课外创收;学生无心学习,都忙着挣钱交学费。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使一国的教育面临空前的危机。毫无疑问,一个学术浮夸、学术造假、官学一体的社会,其未来发展将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多数以热门的经济学等文科学科居多,如果一些官员对于经济学理论没有很好地理解,而在实践中盲目滥用,则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必将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促进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还在于科学技术,一个国家只有形成人人尊重科学、人人学习科技的浓厚氛围,这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获得牢固的科技支撑基础,这个国家才有可能出现领跑全球、技术先进的新兴行业。只有进行技术和文化创造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有鉴如此,如果通过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方式,对于全国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居民的科技技能和文化素养,则其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教育经费的安排而言,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人口规模庞大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考虑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在我国实行精英教育的方式,推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选择。为了保证精英教育的发展质量,对于全国一流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必须实行公费教育的形式,就其经费来源而言,其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追加的教育经费投入;另一部分主要来自于各单位的教育经费上缴,即为了保障部分高校公费教育的落实,当前可以采取将各单位提取的教育经费上缴的方式,补充财政教育经费的不足,用以支持部分高校的公费教育,而对于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则可以采取自费教育的形式。同时,严格各项开支,严控各种流于形式的培训项目,使高校教师安心教学,以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彻底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倒三角”现象。从目前“教育倒三角”的危害性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文凭泛滥,重文轻理。而一些有真实学的名校学子如北大、清化、中国科大等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都去美国等发达国家深造,并最终留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撑握了当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优秀的人力资源。理论上而言,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并不在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度的优劣,而在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来自于全球各国最优秀的人才。因此,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文凭泛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高等教育在学术上所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将对社会诚信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