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修补激活城市
陈柳钦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这是中央会议首次使用“城市修补”的新概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城市修补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是一项长期的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城市修补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
当前城市中出现的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各种问题,已成了城市管理的沉疴痼疾。显而易见,一些城市的规划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集约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特别是在“建设—政绩—提拔”的默认逻辑下,地方政府官员有强大的动力搞建设(更遑论还可能存在经济利益操作空间),一如此前GDP的唯一指挥棒效应;城市项目怎么改、怎么建、谁来建,也往往决策一言堂、拍脑袋,听证会走过场,招标内部化。而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拆建的随意性,不仅造成浪费,也带来管理的扯皮。
美国社会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是什么?》一书中,极力主张城市建设必须与地区历史文化协调一致,城市化不能远离历史传统。他把当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问题称之为“罗马化”,其核心是“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其原因在于:“罗马人从未认真处理这些现实的文化问题和城市问题,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和权力的种种物质表现,并将此作为生活的理想”。城市建设的“罗马化”,直接导致大都市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
城市修补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转型,它不再通过圈地建设新的区域,而是把原有区域做好。城市修补,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要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成为关键。城市修补不仅仅是建设上的,还是各方面的,包括要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要让城市肌理连续,让历史记忆找得到。
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毁掉一些东西,世界各地都有,现在到了回过来审视的时候了,修补就是保留好的东西,每个时代代表性的东西要应保尽保。当然,城市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同时,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城市有机更新”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充分体现了科学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城市有机更新是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改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等客观存在实体的改造,以及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既然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而城市管理就是打通城市的“血脉之源”,是项精细活儿,因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多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尽量避免大拆大建,要节约集约地建设和发展。
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坚持“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就是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强调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努力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是提升城市能级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推进城市形态的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城市产业的有机更新,全面推进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等等。通过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疏通城市血脉,活络城市筋骨,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实现城市机体自我良性循环,让城市重新焕发新生机。
总之,城市建设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今后我们需要转变一些思维,倡导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注重城市修补。特别是在老城区,宜以“修”为主,“拆”为辅,完善功能,留住特色,留住记忆,留住活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让城市青春永驻、生命长存,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让城市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