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联网对工程机械车联网的发展启示


 

(本文作者:北纬353 [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

作为机械工业的两大主流行业,人们始终情愿将汽车与工程机械进行类比,尽管两者之间谁也看不上谁。相比于工程机械,汽车技术更加细腻,品质也更加优雅,但反过来,工程机械与汽车相比,技术更为复杂,工况更为恶劣,复杂程度更是难于想象。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汽车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都更为超前,这就是为什么,谈到车联网/物联网,人们更愿意谈论汽车的原因。那么汽车车联网对于工程机械车联网而言,到底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更专注的用户体验

国内工程机械车联网的发展几乎与1997年的互联网浪潮同步(详见《当“挖掘机”遇上“车联网”》(http://www.toutiao.com/i6280397341077799426/)一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机械车联网技术的缘起是以远程定位和控制技术为基础的设备资产安全管控,最初源于信用销售模式下的风险管控需要。尽管管控本身是当时信用销售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管控一词本身似乎就与用户站在了利益的对立面,加上有些用户契约精神较少,车联网终端硬件经常被用户恶意破坏或拆卸,因此早期的工程机械车联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用户的排斥。直到制造商发现,只有给用户提供帮助,才能让用户不再或更少而已破坏车载系统,于是才逐渐有了远程故障预警、远程呼叫以及油耗统计、效率分析等与用户本身密切相关的功能提供。

很明显,汽车车联网的形成与此不同,以通用汽车的安吉星系统为例,最早就是为了向用户提供远程救援呼叫、远程救援等以车主为核心的实用功能的,用或者不用,车主均可自行选择,之后才逐渐根据用户出行需求提供地图导航、线路规划以及目前基于车内屏幕的车辆自检、保养提醒预约、酒店在线预订等功能的,可以看出汽车车联网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源于用户全新需求的驱动,而非资产管理驱动。

当然,从属性来看,尽管汽车与工程机械同属于工业产品,但前者属于消费品性质,而后者属于生产资料性质,因此其发展缘起各有不同也是正常现象。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无论是汽车还是工程机械,其资产化性质已经逐渐淡化,这就要求车联网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应用,更关注“人”的需求,更贴近“人”的感受,也就是互联网所谓的“体验”。对于工程机械车联网而言,首先要改变“管理”“管控”的概念,在车联网发展上要更多地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是有关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故障预警”、“油耗分析”、“驾驶指导”、“保养预约”等,另一方面则是与用户生意、生活相关的软性真正车联网服务,如“设备在线求租”“在线组队承包”“二手设备买卖”“周边车主交流”等,真正注重用户体验。

启示二:更开放的互联网思维

在我看来,车联网发展的核心在“网”(车内网、车际网、车辆互联网),尤其是车辆互联网,对于传统车联网而言,几乎都是封闭系统,其所提供的定位、远程呼叫等基本上都有企业本身提供,但随着用户的发展,用户在车辆网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很多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制造商本身能力范围,如汽车车联网的酒店预订、美食预订、在线电台等功能,车企不可能完全提供,因此,必须依靠互联网内容供应商,这才有了大众点评、考拉电台等内容服务商进入车联网的的机会。对于工程机械而言,制造商同样必须“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对于用户有需求、自己又无法满足的部分,应该敞开胸怀面向市场开放,如“加油服务”“医疗救护”“设备运输”“在线租赁”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才能更加留存客户,“用户”的良好体验是品牌最大的未来商机。

启示三:更开放的合作心态

在互联网3.0时代,产业协同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对于大而全的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产业协同最大的障碍还是产业利益和产业格局的限制,但产业协同本质上是产品技术发展高度复杂的必然结果。这一点汽车企业认识的似乎相对清楚,比如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北汽与乐视合作,从中不难发现,协同的作用的发挥自身绝对优势,而不是上下游通吃,在上汽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中,阿里巴巴负责核心车联系统的软硬件开发,阿里巴巴将为未来的上汽阿里汽车开发一套新的车载系统,该系统将整合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和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上汽则负责车身、内饰及机械部分的适配工作。而北汽与乐视是合作制造整车,乐视将为北京汽车提供互联网智能汽车的智能系统、EUI操作系统、车联网系统,双方共同打造互联网智能汽车。实际上,对于制造商和互联网企业而言,协同一方面是“合作”,而另一方面是“跨界”,汽车企业向互联网企业一样做互联网企业,而互联网企业则像汽车企业一样造汽车。尽管借助目前,我们仍然不能判断互联网企业将会以怎样的形态改造工程机械行业,但从“汽车之家网站”和汽车企业合作销售“定制车”、“乐视”推出“ LeSEE”汽车来看,互联网或者说其他高技术企业,如控制技术企业、液压技术企业,也可能会是工程机械行业门口的“疯狂野蛮人”。所以,对于工程机械企业而言,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上,最好忌讳“闭门造车”“自我封闭”的研发路径,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与互联网企业、IT企业、传感技术企业开展合作,第一时间依靠车联网、智慧施工等前沿技术占据行业制高点,尤其是在目前行业持续低迷的关键时期。

启示四:更积极的政策推动

有分析人士将欧洲车联网项目Drive C2X的成功归功于积极地政策推动,这包括欧洲奥迪、宝马、福特等汽车企业联盟、德尔福、电装、日立等硬件企业联盟、Ygomi,Vector Informatik等软件企业联盟以及同时德国、荷兰、芬兰等国的交管部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组织机构的联合推动,而国内车联网的发展也已经被明确写入《中国制造2015》.实际上,国内工程机械车联网的推动也离不开政策驱动力,一方面,从行业角度而言,应依靠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盟的共同倡议、推动、引领车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设备作业效能;另一方面,要推动政府建立基于车联网的工程机械大数据体系,建立国家工程机械救灾调度体系、国内工程建设动态监测体系以及工程机械污染排放控制监测体系,并以环保指标为基础建立工程机械设备市场退出机制;第三,则要以建立工程机械车联网/物联网行业标准为基础,逐步规范产品和行业发展。

尽管发展路径不同,但汽车车联网给工程机械车联网带来的“极致体验关注”“互联网思维”“开放心态”“政策驱动”等发展思维确实值得行业深思,必将,面对移动互联时代,“开放、共享”才是主流,“快”才是路径,“大数据”才是未来。而只有和用户一起“玩”,并且“玩”起来,企业才不会被甩的太远。

作者:北纬353,媒体人、互联网业者。

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合作请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