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践行“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应有之举


 

 

 

据《人民日报》原副总编、享受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周瑞金介绍,南怀瑾定居香港不久,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他接上关系。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人脉广泛,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且能与台湾最高领导人对话,被选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 1992年6月,南怀瑾披挂上阵,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两岸开始文化交流后,南怀瑾广受追捧。2000 年,南怀瑾在江苏吴江开设太湖大学堂,以践重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心愿,直至去世。

  就根本来讲,正因为有南怀瑾这样的具有至高境界、超人智慧之羲黄子孙、龙凤传人的积极融通,加之两岸官方层面的良性互动,所以最终才能达成“九二共识”。

  确实如新华社有关文章所讲,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在隔绝40多年后举行汪辜会谈;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国共两党领导人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双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

  而且,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所以才会有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即“习马会”——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然而,事实正像2016年5月23日《环球时报》相关新闻报道所言,台湾“5·20”政权交接,开启“蔡英文时代”。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未提“九二共识”,只是称尊重1992年会谈“这个历史事实”。该说法未得到大陆方面的认可,国台办称其为“没有完成的答卷”。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的媒体对这一“政权交接”普遍保持了低调。然而通过网路等渠道,不少大陆网民还是耳闻或目睹了某些“现场情况”。其中有的网民,还对蔡英文的演讲等予以点赞。

  仅从演讲等方面来看,蔡英文的一番现场“表演”确实是比较成功的。然而,对两岸关系发展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九二共识”,却被蔡英文刻意“淡化”。其主观之真实意图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客观上则无疑是“去中国化”或推动“台独”的一步棋。

  据2016年5月20日中国台湾网报道,中国国民党今天下午发布新闻稿,就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蔡英文在上午的演说中,承认1992年两岸会谈,但始终未触及“九二共识”,表达遗憾。

  实际上,5月20日,台湾多个团体就号召民众在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仪式举办地附近集会抗议,表达反对“台独”的立场,再度呼吁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

  并且,对于两岸协商联系机制中断危机,岛内工商团体表达忧心。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直言,如果当局不尽快想出能让大陆接受的对策,或找到彼此可接受的平衡点,“服贸、货贸今后不用指望了;两岸热线也不会再通;两岸经合会也不会再开了”,两岸交流恐将进入“急冻”阶段,并难在短期内“解冻”。台湾中小企业总会理事长林慧瑛担心,两岸协商联系机制中断,将直接冲击ECFA后续的货贸谈判,进一步影响厂商生存,她盼台当局能用点心思处理,否则打击面会扩大。

  其实,如果蔡英文死不改悔而继续淡化或践踏“九二共识”,那么台湾普通民众也会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当然,如果台湾官方不能一如既往地积极践行“九二共识”,甚至要“改弦易辙”,那么大陆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或影响;并且,还会让国际社会的某些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会威胁到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的一一落地。到那时,不排除出现武力的可能性。如是,则为两岸人民的共同“不幸”。(文/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