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实物利润价值补偿管理
廖仁平
1 前言
2012年,中国学者刘鹤主持完成的回顾性实证研究《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报告指出“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25/13797238_0.shtml)。
科技进步带来大繁荣的同时又必然引起大萧条,这似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挥之不去的悖论之一。如何破解此悖论?本文试从实物利润价值补偿角度对此进行了部分思考。对当前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等有参考意义。
2 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内涵简介
张二寅首先在他的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相关研究中明确区分了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概念,为宏观经济研究创生了一个全新的实用分析工具。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实物利润:即产出实物比投入实物增加的部分,由企业占有资源、劳动力、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手段完成,属于企业内部行为。对生产要素的贡献,有全要素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即前者认为全部要素对生产成果都有贡献,后者认为只有劳动有贡献。
货币利润:即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成本的部分,需要企业广告宣传、加大销售力度、并有赖于市场需求完成,属于企业外部行为。
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四种组合:1、只有实物利润:即企业产品既多又好,但却卖不出去,形成大量的库存积压。2、只有货币利润:即企业没有实质性产品,却销售火爆,比如传销和庞氏骗局。3、既有实物利润,也有货币利润:属于市场优胜者,少数派,其货币利润来自失败的竞争对手。4、既无实物利润,也无货币利润:这样的企业当然应该倒闭。
……
3 实物利润价值补偿
货币经济中,实物利润的价值补偿指的是实物利润性商品的价值得到了货币化实现。通俗地讲就是作为利润的实物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卖得了相应数量的货币。
实物利润的存在是货币利润的前提,实物利润形成于生产过程,货币利润实现于销售过程。生产的相对过剩实质是实物利润的过剩,相对过剩商品无法市场出清的实质就是实物利润无法得到完全的货币价值补偿,导致货币利润无法合理实现进而积累成经济危机。
实物利润的货币价值补偿可粗分为平价补偿、低价补偿、高价补偿、部分补偿、完全补偿等。平价补偿适合于物价平稳的一般正常生产状态,低价补偿适合于新科技全面普及生产率普遍提升实物利润量很大时期,高价补偿适合于特定灾变物质短缺时期,部分补偿适合于夕阳产业平稳退出市场时的临时救助,完全补偿适合于正常可持续发展时期…
补偿的对象是相对过剩,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确保经济体GDP缺口最小化。实际进行相对过剩实物利润的价值补偿时,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补偿得恰到好处,补偿不足时形成的相对过剩商品浪费就是“实物利润价值补偿缺口”。经济管理重大目标之一就是动态控制“实物利润价值补偿缺口”最小化。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不保护落后不主张掠夺式开发,对绝对过剩产能不予价值补偿。
4 科技新产品的挤出效应简析
假定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突然出现了一种科技新产品,它的相对效用较高,人们愿意购买消费。
宏观整体考察经济体时,当其消费用货币总量一定时,用于消费此科技新产品的货币多了,则用于消费原市场商品(本文暂将之称为传统商品,相对于最新科技商品而言)的货币就必然等量地减少。即科技新产品的消费必挤占原市场份额,对应数量的原市场传统产品将被挤出市场,这就是科技新产品的挤出效应。
科技新产品的性价比越高,其挤出效应越明显。重大科技革命时,率先掌控重大科技的企业将迅速挤出大量传统商品,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财富迅速集聚于这些重大科技掌握者手中,被挤出商品的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应缩小,其实物利润无法在市场上按原规模和价格出清,货币利润大幅减少直至亏损破产。此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国民平均消费边际进一步下降,危机征兆越来越明显。
5 重大创新商品挤出传统商品的模拟分析
假定:某生产周期中,中国经济体传统企业保持现状进行正常生产,国民消费用总货币量给定不变,突然有位科学家发明了一重大创新产品----返老还童药品,该药由新注册成立的“还童丹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垄断性地组织产销,(忽略不计它的产销成本,也不考虑税费及对外贸易等),它可以短期内大批量生产,单位剂量售价为10万元,中国国内有1亿人有能力也愿意购买消费…
问题:中国经济在该周期内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国家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1)还童丹药业有限公司将迅速获得10万亿元销售收入并同时挤出传统商品等量货币的消费,此将其简称为“还童丹挤出效应”。此10万亿元货币收入将由还童丹药业有限公司少数几人分享而成新的巨富,这几个巨富用于消费的钱不可能太多所以10万亿元中的大部分钱将从消费领域退出。(2)中国其它传统产业的销售市场将同步萎缩10万亿元,许多已经生产出来的传统商品将无法顺利地市场出清(没有生产出来的也将被迫停产不再产出),许多传统企业将不得不破产。(3)此时,原传统企业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不再赢利货币,会被列为“僵尸”企业,其产能较易被管理层定为去除的目标。(4)这些将要被去产能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并不是绝对过剩,仅仅因为有了“还童丹挤出效应”被暂时挤出了消费市场而已,国民们对之仍有消费需求,但因为消费货币的有限,只好暂时不消费,这是一种典型的相对过剩。(5)管理层若任性地去“僵尸”企业产能,大量企业工人下岗失业将不可避免,消费力将进一步萎缩…严重累积就会形成重大经济危机。(6)此时,提倡供给侧改革,加大创新力度,也不能缓解危机,因为本危机就是因为重大创新商品--还童丹所致,再创新出一些新产品,只会继续制造少数巨富的同时挤出更多传统产品,总体看若仍沿用原市场经济管理方法,即使创新继续产生,对经济体雪上加霜仍是大概率事件。(7)还童丹创新产品模拟例子只是为了好理解而简化出来,实际经济体中的全部创新企业若在该经济周期中净赢利总额达到10万亿且这些货币利润主要被少数人所得,则与模拟举例中的还童丹挤出效应一样。(8)奇怪吧?重大创新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新商品效用的同时,也形成了重大经济危机(可暂时将这种危机简称为“创新挤出危机”),如果创新只让少数人巨富却给国家经济带来危机还不如不创新,这显然是一种创新悖论,难道说就没办法既能得到科技创新的好处又能避免它的“创新挤出危机”副作用 ?(9)从刘鹤主持研究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结论看,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无解这个创新悖论。只有用全新的新理论视角重新理解经济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这个新理论是什么?
这个新理论就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
6 实物利润价值补偿原理及其应用简析
实物利润价值补偿原理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原理之一,它就是破解创新悖论的重要法宝!
以“还童丹挤出效应”为例,破解其“创新挤出危机”的办法就有许多种。
最传统的方法是赤字投资、消费信贷、出口或量化宽松等,但赤字投资受赤字上限约束,消费信贷受次贷约束,出口受贸易平衡约束,量化宽松的钱在消费不旺宏观投资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时多流向虚拟炒作对实体经济促进很有限。实践证明以上各类传统方法的有效作用空间是很有限的,可以用于短期调节,长期并不可持续且会累积成危机。
动员创新巨富者们自愿将所赚得的大量货币利润捐给社会,购买被挤出的传统产品做慈善分给国民享用进而可以基本完全平价补偿传统商品实物利润,则原市场经济秩序恢复正常,1亿国民们得到还童丹额外的还童效用后,整个国家原经济规模及效益等也并不受到影响。此种美好情况的实现可能性虽然存在(如巴菲特和盖茨的几近裸捐的慈善行为)但目前实现的概率很小。
富人的慈善看来并不太普遍所以总体并不可靠,法律性加征累进税、遗产税等可以起部分作用,比如可以从10万亿净利润中加收累进税5万亿并将之用于国民福利,从而可以部分地补偿传统商品的实物利润,若如此,模拟举例中的“实物利润价值补偿缺口”仍存在5万亿元。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研究表明,各国都有一种现存的最大的最可靠的“慈善”源----央行主权货币,它可以根据新技术产品挤出传统商品额度的大小,增印相应的货币等量地购买这些被挤出的相对过剩商品进行储备转换,转换成公益品国民免费共享。央行增印的新钱与慈善捐赠的钱都是一样的钱,在补偿相对过剩商品(被科技新产品挤出市场而形成)价值中的作用基本等同,但央行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供给这种钱,所以可以形象地将央行喻为最大的最可靠的“慈善”源。
在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指导下的这种常态化实物利润价值补偿措施,必将改写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25/13797238_0.shtml)。
刘鹤说的这个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存在的重要表现(或普遍规律),将在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对策中被改写为“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不会引起大萧条,这是新宏观主义经济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7 讨论
实际经济系统中,即使在最公平公正的市场管理中,科技进步类垄断现象也会客观存在,少数人短期集聚巨量财富加剧贫富分化且这些巨富们的钱多数会退出消费领域从而降低国民平均消费边际,这是消费不足性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权力性垄断副作用更大,此不细论),新宏观主义对策是储备需求进行价值补偿。
当下中国,因多数专家们不了解新宏观主义,在对策国家因宏观投资利润不足消费不充分类经济下行态时,国家经济智囊之间的观点就存在冲突,如吴敬琏以投资效益下降反对投资,而林毅夫则以消费不足为由支持投资…他们都对又都不全对,问题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搞懂科技进步的挤出效应及实物利润需要价值补偿以及如何补偿等新问题。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研究表明:(1)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当经济体内消费用货币总量相对给定时,科技创新商品的面市必挤出等量传统商品市场份额,为了确保经济体正常运行,须对这些被挤出的相对过剩商品进行货币化价值补偿;(3)相对过剩时政府投资方向为公益投资以不挤出市场主体正常投资为前提,公益投资量以消除市场相对过剩商品确保市场主体投资方合理货币利润为依据;(4)公益投资不以货币利润为标的而是为国民提供各种正外部性同时也为市场提供部分消费货币源,市场主体投资方利润源于外生性额外消费货币量且遵守投资货币利润守恒律即:“宏观投资货币利润量=内生消费货币量+外生消费货币量=额外消费货币量”…
传统经济学人普遍地不明白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间的异同,他们潜意识地将二者等同,把微观当宏观,把个体当整体,忽视了在消费货币总量给定时优胜企业的货币赢利增长是建立在其失败对手货币利润亏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不懂价值补偿。
可以说当前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者们的多数困惑都源于对实物利润价值补偿原理的不理解。供给侧改革当然必要,但不充分,且它还是个慢功夫,若只注重供给侧改革,不懂实物利润价值补偿,则相当于一个人只用一条腿走路。
综上,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认为:就中国经济而言,短期,着重于投资方实物利润的价值补偿确保投资方合理货币利润的实现是急务,长期,供给侧改革与储备需求价值补偿并重才能可持续繁荣,如此,科技进步既带来大繁荣,也不会酿成大萧条,人类经济可因此而开辟全新篇章。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