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要有尺度


城市设计要有尺度

 

陈柳钦

 

30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与之相伴的是众多城市风貌特色逐渐消失,以传统建筑、景观为依托的群体记忆随着大拆大建荡然无存。特别是,旧城改造过程中新建建筑往往与原有街区发生冲突矛盾,传统城市的空间肌理被破坏得支离破碎。中国城市和建筑要保持自己的品格、色彩、气质与风范,就必须力戒“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趋势。反思现状,“新派”建筑泛滥,不仅与城市周边整体环境相差甚远,还极大地伤害了公众的审美观;尽管愈演愈烈的建筑“乱象”,早已引发社会各界的不满和“吐槽”,但扭转中国城市与建筑被非主流文化扭曲的状态还尚待时日。两院院士吴良镛曾说:“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表明城市设计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链条之中。面对城市建设的种种遗憾,加强和提升城市设计成为各方共识。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

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分别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更多强调其生产功能,导致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市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市民幸福感却在下降。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景观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内涵是城市的“神”。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城市,才是有品位的城市,才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城市发展也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未来城市发展将从“城市扩容”进入“提升品质”时代。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品质成为城市转型的新目标和新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津、深圳等城市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将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列为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2015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就是“城市设计,共创宜居”。城市设计正在融入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城市管理者与建筑师、规划师乃至公众互动,更要发挥城市设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驱动作用。2015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城市设计,时不我待,责无旁贷。因此,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开展、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要体现“人的尺度”。城市的更新过程,就是一个为人而设计的过程。在城市设计和建设屡屡出现为了视觉和观赏的需要而违背设计规律和伦理的今天,强调城市设计要体现“人的尺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迫切。回归“人的尺度”,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无疑是更科学和更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应该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心理、生理需求,做到“关心人、方便人、陶冶人、创造良好的宜人生活环境”,并通过对城市整体、局部、细部的规划设计,彰显“城市是个生命体、人体是个大活体”的个性,实现人与城市的共生、协调发展。

城市设计要留住“城市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故乡”,城市是贮存、创造并承载文化的容器,而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又构成城市绵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的“根”,实际上是文化的力量,是一种让人挂念、回味的情愫。城市情怀正是城市设计中的情感部分,是城市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包括珍藏什么、眷顾什么、追忆什么、感伤什么、鄙薄什么,继而守候什么、倡扬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城市所拥有的文化情怀,是抚慰人心的精神元素。如果说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一流的文化表达。城市设计是一个创造美好的过程,而将城市情怀导入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精、气、神”的重要方法。我们要通过城市设计扭转城市与建筑被非主流文化扭曲的状态,监督和改变非主流意识对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影响,从而抚慰城市的灵魂,使城市和建筑保持自己的品格、色彩、气质与风范。每座城市都有变得伟大的潜质,城市设计就是去创造难忘的地点、具有活力或宁静的空间,释放其内在的品质,在不失去城市文化、城市意向的同时来适应发展变迁。

城市设计要有完善的指导监督。城市设计之所以需要指导监督,关键在于各项城市设计活动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各项城市设计中,私人往往将外部经济性利用到极致,而将自身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推给了城市社会,从而使周边城市和地区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重点城市城市设计指导监督制度,从创新和发展出发,适时将首都、国家中心城市、民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中心城市、海港和边境口岸城市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市,各省可将主要城市、县城、特色镇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镇,对其城市设计进行积极指导、及时督促,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指导监督机制。

城市设计要“循法而谋、依法而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严格执行、落地生根”是城市设计实施的硬道理,要从依法行政出发,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只有严格依法执行,才能保证城市设计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才能避免城市设计“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一些城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要加强城市设计,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总之,“法无授权不可为”,我们必须依法推进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开展城市设计立法,明确城市设计的地位和要求,树立和增强城市设计管理的权威性。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