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金融 助力环保产业


 

创新环境金融 助力环保产业

 

■陈柳钦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09日   第 17 版)
 

  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了“五个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十三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改革部署,提出绿色发展的新定位,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这反映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变到重视发展质量,表明了中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未来环境治理需求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在环保产业界,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普遍充满信心。

  随着国家环境政策、环保规划密集出台,各级政府开展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瓶颈也愈发凸显。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模式依然较为单一,仍然过度依靠以传统信贷为主的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较传统行业无明显优势。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措施,但是环保产业融资难、成本高依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仅依靠行政的力量是不够的。金融凭借其特有的集聚资金、调剂余缺以及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和机制,开始逐渐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实现金融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由此产生了环境金融。

  所谓环境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绿色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意味着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有利于满足新的需求,调整供给结构,消除供需缺口;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利于纠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绿色发展一定要有环境金融的支持。环境金融是环境保护与金融的融合体,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保护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是一种发挥市场机制的融资政策,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环保项目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外部性和复杂性,投资时间长、规模大、见效慢,通常公共财政投资不足、私人资本往往不愿介入,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业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环境金融不仅要求金融业率先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强调金融业关注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环境金融不但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格局,更能推进以环保服务业为主的环保产业业态转型。环境金融成为优化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提高环保企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结合我国环境金融发展现状与环境保护需求,现阶段,我国环境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碳金融、资产证券化、环境保护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

  环境金融市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环境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制度不完善、环境金融创新产品不多、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较低、监管制度缺失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市场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多层次融资体系等方面入手, 加强环境金融机构、环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金融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以提升环境保护质量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环境金融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推动环境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在环境金融模式下,环保产业投资将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通过按效付费来强化资金投入的环境效果,进而推动环境保护大工程、大项目的实施,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