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中国的生态命门


  黄河、长江是两条世界级大河,也是中国两大母亲河。以长度而论,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

  在地球上,中国最特色,一个国家完整拥有两条世界大河,一个国家有两大母亲河。更特色的是,中国拥抱的两大母亲河,出双入对,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她们一道发源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如同一对亲亲的姐妹,十指紧扣,浪漫蜿蜒,并肩逶迤,携手东行,一同归入浩淼的太平洋。

  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竟出落为成双成对的姊妹河,无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的地理奇观。如此鬼斧神工,当推中华父亲山——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中国大秦岭。

  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像是一个高山聚会的地方。说其是“高山毕至”,也许恰如其分。于是,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的“高山群落”,一个“高山组团的高原”。于是,青藏高原也叫“青藏山原”。于是,也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高山在青藏高原挤成了一堆堆。

  青藏高原发端于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山结为根基,向东南向东北呈发散状。向东南部发散,在其边缘形成高俊的喜马拉雅山;向东北部发散,在其边缘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在东南部,青藏高原止于横断山脉;而在东部,青藏高原与大秦岭对接。在青藏高原内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积石山)等系列高山。

  在青藏高原的腹部,由西向东排列着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的一个支脉,全长约800公里,这对于东西长达3000公里的青藏高原来说,显然只是一个“小不点”。巴颜喀拉山主峰海拔5267米,不要说与南方远亲喜马拉雅山(8844米)相比,就是与南方近邻唐古拉山(6621米)、西邻居可可西里山(6305米)、北邻居阿尼玛卿山(6282米)、东邻居邛崃山(6250米)相比,也要“矮半头”,算“小个头”,即便是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4000-5000米)相比,也很“不起眼”。

  在“高山毕至”的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并不“出众”,甚至算不上是一个“高者”。然而,巴颜喀拉山却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贤者”。这是因为,巴颜喀拉山以其并不高大,甚至有点弱小的身躯,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既孕育了黄河,又养育了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西段的雅拉达泽山(5202米)以东,有一个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左右),盆地内100多个沼泽湖泊,象散落的无数珍珠,晶莹闪亮。其中,包括著名的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黄河源头姊妹湖),这里就是黄河的发源地。此地南麓,即是长江的北源所在(南源在相邻的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凸起的山顶常年积雪,白雪皑皑,因山势和缓,山间草甸、沼泽、湖泊花插,野生动物悠然漫步。巴颜喀拉山就是以这般柔美的身段,左手牵着黄河,右手牵着长江,一路向东。在经过最高峰果洛山(年宝玉则,5369米)后,便来到了黄河九曲第一弯,也就来到了松潘高原,也即诺尔盖草原。若尔盖草原链接着西倾山、岷山,链接着大秦岭。

  若尔盖草原处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高原盆地。站在盆地环顾四周:隔九曲黄河第一弯西望是阿尼玛卿山,视线转向西北,望见的分别是西倾山、迭山、岷山、邛崃山、果洛山(巴颜喀拉山)。邛崃山是横断山脉的东列山脉,也是青藏山原的东部边缘。西倾山链接的一些列山脉分别是黄河流域之黑河、大夏河、洮河的源头,长江流域岷江、白龙江的源头。也就是说,西倾山接续了巴颜喀拉山,具有黄河与长江分水岭意义。

  西倾山也称西羌山、西强山,蒙古、藏混合语意即“西面的大鹏山”。西倾山地处青海省东与甘肃省东南交界地带,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玛曲县、碌曲县境内,最高峰哲合尔拉布肖,海拔4510米。西倾山大致呈东西走向,与大秦岭走向基本一致。《尚书·禹贡》言明:“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山是链接巴颜喀拉山与大秦岭的关键一环,也是青藏高原链接大秦岭的关键一环。西倾山是昆仑山之尾,也是大秦岭之首。在地质构造上,西倾山为东昆仑山与大秦岭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地段。在地理上,黄河东岸的西倾山与黄河西岸的日月山(祁连山支脉)遥遥相对,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第一级阶地)在东南方向通过横断山脉链接着云贵高原(第二级阶地),在东北方向通过西倾山链接着大秦岭,并逐步过度到黄土高原(第二级阶地)。

  以黄河、长江分水岭的角度观察,大秦岭与巴颜喀拉山“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如此也可以说,大秦岭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昆仑山是伸进青藏高原的大秦岭。在两大母亲河分水岭意义上,昆仑山800公里,大秦岭1600公里。如果把大秦岭放在“高山毕至”的青藏山原,怕是连“小不点”也算不上。大秦岭的高度只及青藏高原群山的坡脚。然而,大秦岭毕竟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当诸多高大、极高山悄然隐退之后,正是大秦岭称雄揽胜的天下。由此,大秦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格局:黄河、长江分水岭在山系中的弱势地位发生了根本改观。

  大秦岭横卧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央:头(西倾山)枕青藏高原,伸开左臂搂抱(秦岭北)黄土高原,张开右臂牵住(秦岭南)蜀楚大地,一双大脚(秦岭东段)蹬住了华北、江汉平原。如此这般,大秦岭将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紧密连接在一起,雄浑阔达,恢弘壮丽,独具一格。

  大秦岭“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大秦岭,就连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在雄霸之气中含情脉脉。李世民《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大秦岭是中央山脉,可以说“得秦岭者得天下”。自大秦帝国以来,无论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是得陇望蜀,抑或是得蜀望陇,中国历史上一再演绎了“得秦岭者得天下”的雄壮故事。大凡衰败分裂的时候,多是大秦岭首尾不能兼顾,南北不能兼得的时候。大凡强盛统一的时候,必定是大秦岭东南西北全部纳入版图的时候。如此这般,大秦岭在中华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继而成为中华民族崇敬爱戴的父亲山。大秦岭是“中国岭”,中国大秦岭。

  大秦岭处在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的地理几何中心,也处在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也是中国的地理中枢。在一般意义上,本来就会发生从南到北,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过度的自然现象。由于大秦岭是在低海拔地带突起的高山,也即是周边没有高山的高山,既阻滞了南方气流北上,也阻滞了北方气流南下,从而成为中国自然地理过度的“加速器”, 一些原本是以百公里计量的自然景观,在大秦岭浓缩为以百米度量的垂直分布。由此,引起了一系列非同凡响的自然地理变化。

  ——大秦岭是中国“中央空调”。

  大秦岭阻滞气流运行,使中国南北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夏季,大秦岭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其以北的气候干燥。在冬季,大秦岭阻滞北方寒潮南侵,减轻了南方遭受冷空气侵袭的强度。由此,大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成为中国的“中央空调”。在全球范围,这都是非常独特的地理现象。

  大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河流不结冰;大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河流结冰。以气候垂直分布来说,大秦岭南坡自下而上可以分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个气候带;大秦岭北坡缺少最下面的亚热带,其他4个气候带与南坡相同。与此相适应,大秦岭成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秦岭以南是湿润地区,年降雨在800mm以上,雨季长,降水多;大秦岭以北是半湿润地区,年降雨在800mm以下,雨季短,降水少。大秦岭是南北植被的分界线,大秦岭以南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大秦岭是土壤和农业的分界线,以南的土壤以红壤为主,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北以黑钙土为主,以旱地为主,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一熟或两熟。

  单就这一独特的自然地理影响来说,中国的大秦岭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秦岭将中国一分为二。大秦岭是“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大秦岭是中国“中央水库”。

  山是江河之源。中国大秦岭的生态意义,不仅在于分水,更在于涵养水、供给水。大秦岭能够同时向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注水。人们称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水塔”,也相信大秦岭就是“中央水库”。除发源了淮河外,“两江四河四库”是大秦岭“中央水库”的集中代表。

  “两江”即大秦岭南麓的嘉陵江和汉江。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嘉陵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陕西宝鸡的玉皇山(主梁,2819米)将大秦岭一分为二,以西是嘉陵江流域,以东是汉江流域。玉皇山西侧是嘉陵江“正源”(东源)所在;甘肃天水齐寿山(主梁,1951米)是嘉陵江“中源”——西汉水的源头所在,在陕西略阳县注入嘉陵江;西倾山是嘉陵江“西源”——白龙江源头所在,于四川广元注入嘉陵江。嘉陵江于重庆朝天门注入长江。玉皇山东侧是汉江“北源”——褒河源头所在,玉皇山南向大支脉紫柏山(留坝)是汉江“中源”——沮水所在,再向南的凤凰山(宁强)是汉江“正源”——玉带河所在。汉江“三源”于汉中合流,于武汉汉口注入长江。

  “四河”是大秦岭北麓的四条重要河流,由东向西分别是:(1)洛河,古称雒水。三门峡以下黄河南岸最大支流。源出西安蓝田县、渭南临渭区、华州区和商洛洛南县交界箭峪岭-龙凤山一带,流经古都洛阳,接纳伊河水后于河洛镇注入黄河。(2)渭河,古称渭水。源于甘肃定西渭源县秦岭支脉鸟鼠山,流经陇西高原、关中平原,于潼关注入黄河。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也是流经“自古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名河。(3)洮河,水量仅次于渭河。源于西倾山东麓,于刘家峡水库库首注入黄河。洮河东以鸟鼠山与渭河分水,西以长岭山与大夏河分水。(4)大夏河,古称漓水。源于西倾山北麓,经夏河县城东北流,出土门关进入临夏盆地,在刘家峡水库库尾注入黄河。

  “四库”即: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秦岭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其中,秦岭湖(丹江口水库)有“亚洲天池”、中国第一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等称号。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29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犹如一条拯救华北水危局的生命管道。

  ——大秦岭是中国中央物种基因库。

  大秦岭是万物生灵自由狂欢的乐园,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秦岭涵盖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多样的气候造化了多样的物种。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植物,在大秦岭中均有分布。大秦岭南侧以落叶阔叶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自下而上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大秦岭北侧自下而上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有资料显示,大秦岭是青藏高原、西南、华中、华北等多种植物区系交汇区,也是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交汇区,具有极为显著的生态区位优势。大秦岭是具有全球性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数千年来,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大秦岭因过度使用,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不少物种失去家园,没有逃脱灭绝的命运。值得幸运的是,大秦岭山势陡峭,不少悬崖绝壁,人迹罕至,继而成为森林精灵的天然庇护所。如今,大秦岭依然保有弥足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中央物种基因库。仅陕境秦岭(不包括陕境巴山)就有种子植物3400多种,其中特有种植物192种。陆生脊椎动物642种,其中兽类142种,鸟类33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豹、林麝、金雕、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血雉、红腹锦鸡等珍稀濒危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大鲵最具代表性,是中国特产最大有尾两栖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

  大秦岭的四大板块皆是物种丰富地区,特别是太白山、地肺山最为丰富。太白山坡脚至山顶垂直高差达3300多米,是生灵栖息的秘境。与太白山毗邻的地肺山,可谓一段“深藏不露的秦岭”。因主体部分深藏于太白山之后而鲜为人知。太白山、地肺山地处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5市交界地带,这一地带也是陕境秦岭中自然保护区最集中区域。1965年设立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秦岭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随后,在此区域相继建立佛坪、长青、观音山、老县城、周至、湑水河、牛尾河、黄柏塬、摩天岭、天华山、皇冠山、平河梁,以及朱鹮等十多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为秦岭生灵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

  陕西简称“秦”,大秦岭是“中国岭”也是“陕西岭”。大秦岭是中国地理标识,也是陕西地理标识。陕西在保护大秦岭上走在了前列,专门制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汉丹江水源保护条例,以推动秦岭保护、修复。生灵因保护而跃动,秦岭因生灵跃动而精彩纷呈。

  ——大秦岭是中央氧吧、绿色碳库。

  大秦岭不仅是“中央空调”,调节着南北气候,也是“中央空气清洁器”,在内陆腹地空气净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活在城镇乡村的居民,一旦进入山间林区,精神上会为之一振,在森林中运动所感到的累是一种“清爽的累”,这源于呼吸到了,也感受到了自然而然、清澈清新的“优质空气”。当走出山间林区,走进城镇乡村时,立即失去了呼吸“优质空气”的精神感受,甚至会感到有所不适。

  人的呼吸与森林呼吸息息相关。人的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森林呼吸与人的呼吸互补,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不仅人的呼吸集中,而且车辆、机械运作也需要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氧气的浓度会低一些,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高一些。相反,在大山深林,树木葱郁,森林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氧气的浓度高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光合反应”是植物最神奇的本领,也是生物圈发展的核心能力。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大秦岭的最大资源就是“光合反应”能力,最大宗也最特色的“山货”就是人们需要的“优质空气”,也就是所谓“大氧吧”。

  大秦岭是大氧吧的同时,也是绿色碳库。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文明的足迹也是碳的足迹。在自然界,碳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在地球上有四个碳库:陆地生物圈“绿碳库”,水圈“蓝碳库”,地质圈“黑碳库”,大气圈“灰碳库”。绿碳、蓝碳、灰碳是可逆、可循环之碳,绿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绿碳,蓝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蓝碳。然而,黑碳转变为灰碳后,灰碳无法变回黑碳,这是“碳危机”根结所在。灰碳如幽灵一般,游荡徘徊在空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必由之路有二:一是减少碳源,主要是减少黑碳排放,建立“节能减排”的低碳机制,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生活。二是增加碳汇(收集贮藏碳),以消减空中游荡的灰碳,最有效路径是增加“绿碳库存”。农作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汇碳又放碳,既是碳汇又是碳源。与此不同,森林以多年生树木为主体,蓄积量年年累积,只要不破坏,就是一个净汇碳过程。

  远离海洋的中央腹地,人们难以享受海洋生产的优质空气。大秦岭中的森林就成为中央腹地“优质空气”的主要来源。森林是地球之肺,大秦岭就是中央腹地之肺。“地肺山”是大秦岭的“别名”,也是“曾用名”。森林带着生命灵气,带着“灰碳”化“绿碳”的“宝器”。陕西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陕境秦岭(不包括陕境巴山)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2007.5亿元,其中固碳1592万吨,释氧4262万吨,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超过600亿元。这是一笔巨额的生态收入,也是隐性的生态利益。因此,国家大秦岭全部划入保护天然林工程实施区。大秦岭中森林绝大部分被界定为国家公益林,享受生态补偿和管护补助。恢复与重建森林,修复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建设中国中央氧吧、绿色碳库。

  “终南惇物寓京华”。人与自然共生在一个生态圈,各自占据不同生态位。只有各得其所,方能相得益彰。只有和谐共生,方能和谐共赢。人是生态圈中的人,空气、水、食物、物用,皆来自生态圈,回归生态圈。首先,人参与生态圈空气交换。氧气是生命的慈母,健康就在呼吸之间。人在生态圈中呼吸,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即“吸氧放碳”。与此耦合,生态圈中的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树木,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向空气中放出氧气,此即“固碳释氧”、“吸碳放氧”。大秦岭生产的优质空气,就是中央腹地居民的生态福祉。一个健康的大秦岭,能够生产更多“优质空气”,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次,人参与生态圈水循环。人的骨骼22%是水,皮肤72%是水,肌肉76%是水,血液83%是水,人体重的2/3是水。从这个意义说,人是水做的,水是生命之源。摄入水又排出水,人是生态圈水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与生态圈进行广泛的水交换。水质量直接关系生命质量。大秦岭是中央绿色水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关系中央腹地十个省市、数亿人口的水安全。第三,人参与生态圈食物交换。人的食物药物,基础来源是生态圈中植物的花果实根茎叶。动物类食物药物,也以植物资源为基础。在农业兴起之后,人工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没能完全替代天然食物,特别是天然中草药。原生态食物是食物中的“宝贝”,山货特产历来受到“追捧”。“秦地无闲草”。大秦岭是中央物种基因库,也是药用生物资源宝库,仅《太白山本草志》就载有1412种。其中,秦岭七药、秦岭丹药独具优势。因为大秦岭,才有“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药圣《千金方》。第四,人要从生态圈中获取物用材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七件事的第一位。木材薪材曾在中国人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大秦岭曾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材薪材来源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曾经,木材薪材是大秦岭出产的宝贝,食物药物是大秦岭出产的宝贝。采伐木材薪材,要毁树毁森林,采集猎取食物药物,要残树残森林。这是大秦岭历史的荣耀,也是永远的伤痛。如今,大秦岭输出的最大“山货特产”,已不再是木材新材、食物药物,而是“优质空气”、“优质的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自生产能力”,生产“优质空气”、“优质的水”是树的本真,森林的本真。保护树,保护森林,保护大秦岭,就等于保护中国的生态命门,保护中华民族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