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否适合上市


  东方、华融、长城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2000年前后。对于赖小民先生两会期间,所说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上市诉求的一个回应,要从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说起,目前我们所说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分两类,一类叫金融管理公司,另一类则称一般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只针对银行或金融机构,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专业技能和特长,主要聚焦于不良贷款,涉及商业银行贷款所覆盖的行业,其实比较有共性的是债转股后,他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能集中持股于目前过剩产能的行业,其中国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是房地产业和煤炭业,例如信达的情况大致如此,他们对于国企改革的影响的确不可小觑。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我们国家很类似于美国当年,为了化解危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竭尽全力进行了援助,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设立的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其主要任务是对储贷机构的资产负债进行清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RTC从1989—1994年经营了五年多时间。类似的四大资管公司总体上来说,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实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问题,力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实现市场化的治理与改革,所以,国家急需要把那些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然后进行处置。

  从一开始,就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和发行特别金融债,按照当时朱镕基总理的想法,四大资管公司立足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各自只针对自己体系内的资产进行处置,朱总理风趣的称为“谁的孩子谁抱”,15年前我在东方资管的许多事,已经记不住了,但是朱总理的这个段子,记忆犹新。2013年信达公司里其实已经在香港上市了,当时大家就把他们和美国的资管公司做过对比,发现了其实与黑石(BLS)和黑岩(BLK)两家纽约上市公司应该是有比较大区别的,黑岩跟黑石的基本业务是产业并购,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整合,以及比较另类的资产管理包括:基金的基金、对冲基金等等,当时的感觉是从人才和专业技能的基因上看,信达与其它三家不良资产公司比较而言,具备相对优势。其它三家基因上是国有体制,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很多习惯文化和专业技能,“谁的孩子谁抱”也体现为用人原则,就是对口银行派人到四大。从根本上改变基因是非常有难度的,除非四大的自我更新能力非常过硬,毕竟15年的岁月磨砺。

  应该说,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投资人是否能够接受这类公司上市,换句话说,凭什么喜欢这一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它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差异化的竞争忧势在哪里,总该有专业专长或绝技,样样都行其实就是样样都不行。另外,国家的大方向是鼓励PPP,或者叫新的公私合营,金融机构,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比如与中民投这样的纯粹民间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银行,进行嫁接和合作,是不是就更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市场化方向,因为产业整合或者并购,是当前经济转型更现实和紧迫的任务,金融工具本身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而且我倒不觉得像叶檀女士所说的,中国证券市场规模或容量有限,没有海量或是“不能总指望A股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这个问题不见得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