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弘扬佛法的天台宗大师(图)


智者大师:弘扬佛法的天台宗大师(图)

阿弥陀佛。智者大师天台宗理论对中国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诸葛长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手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
    太上老君。圣人孔子。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许多高僧大德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代智者大师,是其中一位。 
      诸葛长青认为,智者大师除了弘扬佛法、度化有缘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大彻大悟,提出的“五时八教”、“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与普及佛法、促进众生学佛开悟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印光大师赞叹说,智者大师犹如释迦牟尼佛再来。
    智者大师,又名智顗(yǐ),(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三祖(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诸葛长青备注,由于天台宗把龙树菩萨定为初祖,所以也有佛学家把智者大师看做第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许昌)。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一、智者大师简介
    传说,智顗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常在梦中看到五彩的祥云,就像飘浮的白云一样在她的怀中萦绕。每次想要把那祥云驱散时,就听到天上有神人对她说:“这是前世的因缘,是大福德将要到来的征兆,不可驱走。”
  后来,智顗的母亲又梦见把白鼠吞到肚子里。夫妇二人对此感到奇怪,找人去占卜,卜者说,这是白龙入腹的兆头,请不要惊慌。二人这才放下心来。
  智顗出生的那天晚上,屋内光亮如白日。举家欢庆智顗的诞生。家人想杀猪宰羊,炖肉给众宾客,以示庆贺。但肉一下锅,火就灭了,点了几次,都是那样。人们感到很诧异。就在这时,有两个相貌奇特的僧人推门而入,对智顗的父亲说:“恭喜恭喜,你家里出了高僧,阿弥舵佛!”
  说完,这两个人就不见了。
  此后,智顗的父母发现智者双目重仁。在古代神话中曾有舜重仁的传说,这被认为是圣人之像。智颜的父母对智顗爱如掌上明珠。
  智顗开始读书,就喜欢看佛经,日常的言行总要依照佛经的要求。而且他每天晚上都要打坐修持。常想着要出家学道。
  梁元帝萧绎被人杀了,智顗的父亲丢官罢职,家道衰落。智者由此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出家的念头更加坚定。
  不久,智顗的父母相继相去世。办完父母的丧事,智者大师(智顗)投奔湘州果愿寺法诸法师门下出家。那年智者18岁。
    1、拜慧思等大师为师。智者大师先拜法诸为师,后又向慧旷学法。慧旷是当时著名的僧人,精通律学和各种大乘佛典。20岁时,智顗随慧旷受了具足戒。不久,他又到湖南衡州大贤山,潜心学习《法华经》。
  经过几年的学习,智顗已精通了几部重要的佛典。但智顗想,佛理的本源是叫人明心见性,可现在每天探讨些辞章义理,思想常常被这东西所困挠,怎能得到佛法的至道呢?看来只读经不行,还要学习修定之法。
  此时,禅定功夫深厚的慧思正在光州大苏山弘法传教。智顗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赶到大苏山向慧思学法。
  南北朝时期,因国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会不同的风气和文化。南北两地的佛教,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南方佛教承东晋以来玄学化的传统、偏重义理;北方佛教,由于受当时北方民族粗犷少文的影响,比较注重禅定。
  慧思曾从慧文禅师学法,成为一名禅定和义理并并重的大德。后来,慧思为糅和南北佛教,率领从徒南下,在光州的大苏山暂时住下来传教。
  智顗一来,慧思就激动起来:
  “你不就是过去和我一同在灵鹫山,听释迦佛演说法华经的那个人么?你我的缘份是前世所定的。”
  智顗此时心中感动万分:
  “弟子确实曾和法师一起,在灵鹫山中上听佛说法。难怪今日一见法师,弟子就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呢?”
  自此,智顗在慧思的指导下潜心修炼。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慧思大师一见智者大师为何激动起来?因为他们累世一起修行过佛法。
    几年之后,智顗功夫大长。修定时,他只觉得心中清静平和,安适自在,进入到一种奇妙的境界中。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智者大师一开始就遇到大智慧者慧思大师,对他学佛意义十分重大。
    慧思大师说的四安乐行是什么意思?谓可得安乐之四种行法。即《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载,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谓∶(1)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2)若口宣说《法华》时,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恶行。(3)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4)发菩萨行之誓愿,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
    关于此四法之立名,《法华文句》卷八(下)称第一为身安乐行,第二为口安乐行,第三为意安乐行,第四为誓愿安乐行。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则称之为正慧离着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或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或敬善知识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或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盘安乐行)。又,《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举华严宗澄观之说,谓四法名为毕竟空行、身口无过行、心无嫉妒行、大慈悲行。此中,一般多采用《法华文句》所立之名称。
    身安乐行: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离外恶缘名为亲近处。谓菩萨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无所畏心,于法无所执,行有空二观及中道实相观为菩萨行处。
    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
    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意远离此四种过恶,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智者大师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
    2、智者大师弘扬佛法。569年,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印光大师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
    4、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理论。智者大师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智者大师创立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对佛教更好普度众生发挥重要作用。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天台宗为表显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空谛”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假立。“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言思。三谛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用以表达体用相即,圆融无碍的教义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一念三千是佛教天台宗重要理论之一。
    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创祖,以北齐慧文为一祖,慧思为二祖,智顗是三祖(诸葛长青备注:也有佛学家把智者大师定为四祖,这个顺序是:龙树菩萨一祖、慧文大师二祖、慧思大师三祖,智者大师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又《净土十疑论》一卷。
    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者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
    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参照“天台宗”专条)。
    二、智者大师与天台宗理论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创始人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1、天台宗理论。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
    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一,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钢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2、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对佛教在中国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
    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五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且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3、天台宗理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
    他建立“十如”的诸法实相说(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
    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
    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治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4、智者大师与天台宗影响。该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
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印光大师赞叹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为红尘留下智慧宝典。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11世纪末,义天到宋朝求学,把天台宗传到了朝鲜。
    看看今日中国佛教文化发展,我们要感恩智者大师的智慧奉献。他认真修行、开创天台宗智慧,启迪无量众生。(本文参考百度百科佛学、新浪佛学资料等)
祝福天下孝亲尊师、止恶行善、造福社会、弘法利生
持续忏悔、放生、施食、念诵、吃素的有缘者

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早成果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南无灵吉菩萨。南无韦驮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

秽迹金刚。泼法金刚。胜至金刚。常住金刚。

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

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平台

(zhuge896)
可以通过zhuge896加入或者扫描加入

 
智者大师:弘扬佛法的天台宗大师(图)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公益平台,欢迎喜欢国学的有缘者加入。 
共同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实践国学。  
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
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更多关于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素食、国学、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http://blog.sina.com.cn/ssskkk
1、改运方法:反思忏悔、止恶行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dxua.html
2、改命运:孝父母+五合一+止恶行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ujl.html
3、如何忏悔:忏悔仪轨忏悔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i.html

6、诸葛长青放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9_1.html

7、诸葛长青施食仪轨(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0n2fl.html

8、诸葛长青施食仪轨(图画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ree.html

9、诸葛长青施食仪轨(视频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uygr.html

9、诸葛长青火供仪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vbc2.html

9、诸葛长青施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_1.html

10、施食提醒:添加大佛威猛金刚神咒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h0d.html

11、施食回向地狱:怎样回向地狱众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5.html

12、施食提醒:施食可以回向天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sij.html

13、如何念佛:念佛仪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h.html

14、诸葛长青念诵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5_1.html

15、诸葛长青佛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6_1.html 
   16
诸葛长青素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2_1.html

17、诸葛长青道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7_1.html  

18、诸葛长青儒家文化: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5_1.html       

诸葛长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