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芙》:送给投资者的心里话


 《语芙》:送给投资者的心里话


逻辑。经常会听到人讲,“目前银行利息太低,连通胀都赶不上,我们又没别的理财渠道,只能买股票了”。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就像大家都要去河的对岸,但是没有别的方式,只能靠游泳过去,如果你不习水性而扑通跳进水里,那会是个什么结果?


【没有其他理财渠道】


并不能保证买股票就可以让你抵御通胀和增值。其实股市看似简单实则风险很大,大部分人以为看几本书,或者找几个高手学一下就能掌握要领,其实这是个误区。如果对股票本身没有兴趣和悟性,只是单纯地为了赚钱,那往往是很难成功的。


【普通投资者慎用杠杆】


就目前来讲,中国股市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的,而成熟市场的参与主体则是专业的投资基金。正是由于这种群体差异,很多金融衍生品其实并不适合中国,因为这些需要很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能,还要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而普通个人投资者大部分是不具备的。


特别是融资融券等杠杆,很容易放大投资者内心的贪欲,这样反倒会加快个人投资者被市场消灭的进程。


我周围投资股票的朋友,通常都会记得我的两个劝告:一是要用闲钱来做投资,二是不要借钱和用杠杆,有多大能力和财力就做多大的事。


【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不要迷信和依赖任何人。大部分人进入这个市场,基本没什么自己的观点,要么是自己胡乱操作,要么跟着所谓的大V操作。无论是做什么,我认为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中让自己成长和成熟。


对于大V和成功人士,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适合自己的好东西,但没必要完全迷信和一味模仿。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时候或任何方面都正确,有时候反倒还不如常人。


跟着大V操作并非没有风险,即使你运气好,遇到德艺双馨愿意无私帮你的大V,但如果你一直不会独立在股市运作,一旦大V出现失误或者大V失联,你就会非常被动,很可能一次损失便将你多年的利润全部吞噬。


所以说,靠人不如靠己,我个人比较欣赏新东方俞敏洪说的这段话: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值钱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成就感。


【股票爱好者不可过度痴迷】


由于股票本身具备较大的吸引力,部分人参与到这个市场,除了希望赚钱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兴趣。


经常会看到有些职业和非职业股民,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股票关注上。早上起来要浏览各类财经信息,交易时间要紧盯盘口,下午收市后要找其他人进行交流,晚上则要浏览上市公司的公告,还要进行复盘选股,抽空还得上股吧和雪球等论坛去灌水,一整天下来都十分紧张和忙碌。对股票喜欢固然没有坏处,但凡事过犹不及,无论是短线还是中长线,我觉得都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


姑且不论这样是否有效率,如此这般辛苦和劳累,即便赚到大钱,却没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东西,甚至还把身体搞垮,真的有些不值。更何况有效的方法比勤奋更为重要,就好像读书的学生一样,有的从早到晚在学,但成绩却一直不好,而有的人表面看似乎经常在玩,但最后的成绩却总让人折服。其实这不完全是智商方面的差异,学习方法和效率才是重点。


投资其实也是一个道理,需要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要是一天到晚都围绕着股票,不仅情绪会受市场波动影响,也容易神情恍惚,这样就很难理性分析和操作。


【准确自我定位,不要好为人师】


股票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品种,但很容易给人操作简单的表象,这也导致很多入市的人都十分自信。赚了就认为是自己的实力,亏了则喜欢找客观原因。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是赚钱还是不赚钱的,都喜欢给别人建议和指导,好像自己就是专家一样。


有些人在市场取得一定成绩后,内心便开始膨胀,不管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也不考虑风险和责任,就盲目地做起了委托理财或私募。十多年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利用这种杠杆能加快财富积累的步伐,当时曾计划经过2次熊市洗礼后,再去从事这个事情。


不过到了后来,一方面觉得自身积累已足够,另一方面发现做私募压力太大,需要很强的承受能力。毕竟自有资金和他人的资金操作起来心态完全不一样,就好比模拟和实盘的区别,所以后来我决定不去从事这个职业。坦率来说,我是不具备这个心理承受能力的,更何况在金钱和自由面前,我肯定要选择后者。


有时也感觉那些基金经理真不容易,虽然有少数人职业道德欠佳,但大部分都还是想尽力做好,只是很多人自身的能力和心态达不到,再加上体制的约束,所以业绩不怎么理想。